常常听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句话。这句话站在不同的角度说,意思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以批评者的角度,意思是此人冥顽不化、不可救药。如果是以被批评者的角度,意思则为我就是这个样子了,改不了了,你看着办吧。
当然不是改不了,而是不那么愿意改。尽管明知自己不对。
以贪腐分子为例。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个贪腐者,从他开始收受或索取第一笔贿赂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错的。并且,廉洁奉公教育、反面警示教育、公众媒体舆论、层层督察巡视,无时不在提醒告诫他收手改过。但是我们看看那些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知过不改过、直到最后身陷囹圄?
改过难,首先就难在诱惑太大。明知故犯,知错不改,往往是犯错会带来不菲的利益。利益的驱动,使很多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却犹豫于改过、止步于改过。
当然,贪腐分子毕竟是少数,他们的“过”也不是一般的过,而是违法犯罪。因此,他们不是这里要谈论的主要对象。
对大多数人来说,改过难,一方面难在自尊心要经受极大的考验。改过就是老老实实地认错服输,就是自我否定,就要跌几分“面子”、失几分“威信”、损几分“形象”。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不亚于要其性命的,如何不难?改过难,另一方面难在内心深处的惯性、惰性、依赖性不易逾越。“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或许是一句托词,是对不愿改过、懒得改过的一个掩饰。但“习惯成自然”却是一个客观存在。既成“自然”,要想扭转改变,岂能指望一日之功?
曾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过一篇报道,指名道姓地说了个一位文化界非常有名的人知错不认错、不改错的事。
《咬文嚼字》杂志几次刊发了这位名人书中错误,并且把杂志寄给了这位名人,但是这位名人让助手把杂志退回了编辑部。
一读者给《咬文嚼字》杂志写信,提出这位名人的一篇散文有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小疏忽,编辑部将信转给了这位名人。这位名人回信为自己辩解:“大量非专业的年轻人没必要过度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
《咬文嚼字》杂志一位年近八旬的资深编辑、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专家被这位名人的言词所激怒,专门出版了一本书,指出了这位名人散文中的126处差错,比如吕洞宾是唐朝著名道士,不是道家始祖;化名“王敬轩”的是钱玄同而非刘半农等等。这位名人随后在报上斥责他纠缠文史细节,心中没有大文化。年近八旬的老编辑无奈地摇头说:“知错不改,还反咬一口,器量太小。”
改过之难,可见一斑。
但是,过就是过,有过不改,日积月累,最后终将铸成无法挽回的大错,于人于己于社会,均百害而无一利。
还是让我们鼓起勇气,老老实实直面自己的过错,切切实实改正自己的过错。毕竟改过不为耻,毕竟放下身段向真理投降不丢人,毕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并且唯其超越了改过之难,我们才会赢得人们更大、更多、更真心的敬服与尊重。
( 鲁德2017-5-26)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新文创系信息发布平台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