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3月23日消息称,为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服务水平,保障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境内用户(下称用户)合法权益和业务连续性,SWIFT与4家中资机构合资成立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向用户提供金融网关服务,包括建立并运营金融报文服务的本地网络集中点、建立并运营本地数据仓库等服务。
那到底 什么是SWIFT ?
所谓SWIFT系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之简称。中文译为环球银行间财务通信系统。它是一套用于全世界各银行间信息传递,调拨资金,开发信用状等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安全、迅速、电文标准化,而且可以与各种计算机连续作业的电信系统,其功能几乎可以完全取代电报作业。
凡该协会的成员银行都有自己特定的SWIFT代码,即SWIFT CODE。在电汇时,汇出行按照收款行的SWIFT CODE发送付款电文,就可将款项汇至收款 。
它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SWIFT系统。
SWIFT系统的使用,使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
由于SWIFT的格式具有标准化,目前信用证的格式主要都是用SWIFT电文。
扩展资料:
SWIFT的成员分类
一、持有股者(会员)
1、Shareholder
2、符合资格的证券经销商(eligible securites broker-dealers)
3、符合规定的投资管理机构(investment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二、非持有股者
1、非参股成员是那些符合成为参股人资格但是并未选择或不愿意成为参股人的机构。
2、附属会员是持有股会员对该机构组织拥有50%的直接控股权或100%的间接控股权。此外,该机构组织还需满足附属会员条例中第8款第一节的要求。即必须和会员所参与的业务相同。但必须完全由参股人控制管理。
3、参与者是主要来自于证券业的各个机构,如证券经纪人和经销商、投资经理、基金管理者、货币市场经纪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WIFT
1973年,几家来自欧洲的银行共同成立了一个组织,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SWIFT,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三年后,SWIFT 网络(也就是 SWIFTNet)正式上线运营,替代上一个时代的 Telex 通讯模式,并且开始实践一个叫做 SWIFT MT 的通讯标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 SWIFT 的 FIN 报文格式,都叫 MTXXX,当然 SWIFT 后面陆陆续续又发布了其他的几种消息传输服务,比如 InterAct、FileAct、WebAccess 等。
直到今天,SWIFT 服务的范围涵盖了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 11000 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这个数字有多恐怖呢?目前全球大概有 233 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小小的银行加起来大概 25000 个,规模在腰部以上的银行几乎全部接入了 SWIFT。
SWIFT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呢?因为他帮银行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极大的提升了整个银行业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感受一下):
有了 SWIFT,银行间不需要两两互相去对接通信了,统一接入SWIFT,复杂度实现了指数级的降低
SWIFT 定义了很多标准,让银行间的通讯格式统一了,大家在同一个语境下传递信息,消除了理解上的歧义
SWIFT 做的事情和我国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其实是一个道理,先把大家之间认知的障碍消除掉、理解的门槛降下去,用同一套语言系统和度量规范,大家才能更好的融合和发展。
运作机制
下面分析一下 SWIFT 网络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既然说 SWIFT 制定了金融机构间的通讯标准,那他的消息模板(报文)支持哪些场景呢?经过抽象和沉淀主要有9大类:
客户汇款 Customer Transfer
银行头寸调拨 Financial Institution Transfers
外汇买卖和存放款 Foreign Exchange
托收 Collections,Cash Letters
证券 Securities
贵金属和辛迪加 Precious Metals and Syndication
跟单信用证和保函 Documentary Credits and Guarantees
旅行支票 Traveler’s Cheque
银行帐务 Bank Statement
每一大类报文下面又分很多小类,每一类报文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互斥条件等等等等,巨细无比、极其庞杂、特别烧脑、非常枯燥,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保证看的得死去活来、头发和体重齐掉。本文中我们只聊客户汇款(MT1XX)这一个场景,也是 SWIFT 网络最重要的使用场景。
一个典型的 MT103(客户汇款) 报文如下图所示:
简单讲,你可以把每一个 SWIFT 的报文想象成一封邮件,但是邮件的格式是定好的:谁发出的、谁收、中途要中转给谁、交易的类型是什么、交易的明细(金额、币种、清算信息、收付款人信息)、费用等等,上面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对照 SWIFT 的文档找出其语义(比如 71A 表示 Details of Charges,即收费方式,上图就有注释,SHA表示收付款人共同承担),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翻译出来看下,并不难。
我们知道银行间 Fund Transfer 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如果还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币种、不同时区那就更复杂了),一笔资金要想正确的发生流转,有两个条件(这俩核心条件缺一不可):
信息流。也就是我怎么告诉你我要给你钱,咱们今天的主角 SWIFT 就是干这个的,但显然并不是所有银行的所有信息流都会走 SWIFT,只是部分场景会用,原因也特别复杂,我们在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资金流。也就是我怎么真实的把钱给到你,这就是我们公众号系列原创文章里面一直在聊的《XX国家/地区支付清算体系》里面的「清算系统」干的事儿。
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银行间的通讯,都可以走 SWIFT 网络,不仅仅是跨境场景(只不过跨境场景下用的最多),同一个国家内的银行间通讯也可以走 SWIFT 网络(还记得上一篇的新加坡么),下面我们就由浅入深,分别看一下 SWIFT 在几种场景上的具体流程(我们只讨论汇款的场景)。
场景1
假设 A、B 两家银行是在一个国家(时区相同),transfer 的是同一种货币,而且两家银行可以通过同一个清算系统进行资金清算,这是最简单的模式,两家可以直接通讯、直接清算。
场景2
假设 A、B 两家银行是在不同的国家(时区同不同无所谓),transfer 的是同一种货币,但是 AB 两家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关系,A 银行的客户 x 要汇款给 B 银行的客户 y。
A、B 没有直接的合作就意味着两家之间没办法直接打通「资金流」,这时候就需要双方借助「代理行」或者「中转行」来完成。
「代理行」啥意思呢?就是找一家和对手方在同一个国家的银行做自己的代理行,在代理行开个户,来和对方进行资金的交收。这时候你可能会奇怪,都找当地的银行做代理行了,为什么不直接合作呢?哈哈,这里比较绕,仔细看,其实找一家代理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和对手方银行在同一个地方、用同一个清算系统去做实际资金的交收,也没说 A 银行不能找 B 银行做代理行啊,对吧,玩法很多,手段不限。
通常呢,对于不差钱的银行来说,最简单的代理行就是自己去对方的国家开个分行,让分行和对手行缔约,代理行是自家分行,多放心,是不是?差钱的银行呢,就找自己关系好信得过的同行来做代理行咯。
如此一来,通过引入代理行,资金清算在付款行/收款行本地用当地的清算系统就搞定了,两家的资金流就打通了。
「中转行」又是啥意思呢?其实原理和作用上和代理行差不多,但是有时候代理行方式是搞不定的,比如说 A、B 两家银行所在的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金融上的合作关系(比如没建交甚至是敌对关系),这时候你有钱去开分行人家都不让你去,也不允许你到人家国内来搞什么代理行,这时候怎么办呢?有办法,到一个第三方国家找一家银行 C(银行 C 就是所谓的中转行),A、B 银行都在 C 偷偷摸摸的开户、交收资金,这样也能打通资金流。现实中的场景会复杂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总之「代理行」、「中转行」两种方法各家银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运用就行了,没有一个刻板模式。
好,资金流打通了,我们再说回到信息流,这里一下子多出来个代理行,显然通讯的链路就复杂起来了,一笔 transfer,是 A 和 B 直接通讯呢?还是 A -> 代理行 -> B 呢?答案是 SWIFT 都支持,这就涉及到 SWIFT汇款报文发送的两种模式:Serial 模式和 Cover 模式。
Serial 模式字面的意思就是串行消息,在汇路上的银行间一个个传递下去,资金交收处理完了传给下一个,最终到达收款行,简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图中我们假设是收款行使用了代理行去收款,其实,付款行用代理行去付款也是一样的原理,当然现实中的情况会复杂很多,比如双方都用代理行,代理行还不行又加中间行等等,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简化了模型):
Cover 模式简单理解就是并行消息,A 先给 B 发一个提醒消息(MT103 报文,即客户汇款)说我已经给你打钱了,但是 B 这时候还没有真的收到钱,等汇路上的其他银行处理完了,B 又会收到代理行发来的一条消息(MT202 COV 报文,即银行头寸划拨)说钱我已经给你拨过去了,这时候 B 才会真正的给 y 客户入账。
当然实际操作中 B 有可能在收到 A 的提醒消息后马上就给 y 客户入账了,这牵涉到很多因素,比如 B 很信任 A,再比如说如果这笔汇款反正也没多少钱,就先入账给客户算了,提高提高客户满意度。但是 Cover 模式也会给收款行带来一些困扰,因为它不像 Serial 模式一镜到底,大家发的都是 MT103 报文,报文内自带清算信息。Cover 模式下,有的代理行就很讨厌,他不按 SWIFT 定下的套路出牌,最后给你不是发的 MT202 COV 报文,他给你来个 MT910(贷记证实)或者 MT950(对帐单),这时候你还得去对,哎,好麻烦……
Cover 模式的简单流程如下图所示(我们简化了模型方便理解):
上面的例子中,代理行我们假设的都是 B 银行(收款行)的分行,所以他俩之间结不结算都无所谓,反正都是一家人嘛。思考一下,如果代理行不是 B 银行的分行,那代理行和 B 银行之间始终是要结算的呀,怎么结算呢?小伙伴们大胆的发挥一下想象力,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神奇,窗户纸捅破了你就会感叹:好吧……就这?我也能想到啊!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两国之间一些有意思的金融协定,我们按下不表以后再说。
场景3
假设 A、B 两家银行是在不同的国家(时区同不同无所谓),transfer 的是不同的货币,但是 AB 两家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关系,A 银行的客户 x 要汇出 α 币种给 B 银行的客户 y 交收 β 币种。
套路和场景2差不多,这里就略过了。
完结撒花
SWIFT 垄断金融行业间通讯已经有 40 多年了,由于它的标准化做的确实好,所以不少国家的清算系统的通信都是基于 SWIFT 网络的,大部分至少是兼容 SWIFT 报文格式的,那么 SWIFT 是不可替代的么?
有人说因为 SWIFT 慢所以会被替代,对此,个人浅薄的观点是:慢不会成为 SWIFT 被取代的原因,因为慢不是慢在 SWIFT,而是慢在清算上,一个消息它能慢到哪里去对不对?
之所以我们常常听说「走 SWIFT 慢」,是因为汇路一旦太复杂,或者银行的汇路没规划好,或者汇路中间的某一个国家的清算系统不行,或者汇路中某一个银行的数据化能力不行,或者汇路中某一个国家的合规要求太严格等等等等,这些才是导致「慢」的真正原因,慢在清算而非消息传递。你换一个「SWIFT PRO PLUS MAX」也没用。
不解决本质问题,就不可能取而代之,更何况,SWIFT 自己也推出了 SWIFT gpi 去提速。
能替代 SWIFT 的,一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完全不一样的、指数级提升行业效率、无下限降低行业难度的东西,这样大家才有动力去替换对吧?另一方面呢,它也一定要是一个让银行(及其背后的国家)能更放心的东西,金融这行当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是广义的安全性。
SWIFT 的设计有一个天然的重大「缺陷」 —— 中心化。表面上虽说 SWIFT 是一个大家共有的组织,但是他始终是能够被某些人控制的,一旦某人不想跟你玩了,拔掉你家 SWIFT 的网线,不能说完全吧,至少可以让你的金融系统稳定性受到很大的冲击。如果不幸你还是个外向型经济的国家,那损失就没谱了。
所以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去中心化的思潮正好和清算安全不谋而合,从根源的机制上让作恶的个别参与者无计可施(你个别人耍流氓没用,要多数人一起耍流氓系统才会受到影响,要是举目望去半数都是流氓,这系统也没啥意义了),去中心化、去个别流氓化才能确保系统性的稳定和互信,这个才是有可能动摇 SWIFT 根基的东西。
40 年前大家为了效率聚在一起,40 年后也许会为了安全会另辟蹊径。比如挑战者 Ripple、Libra,都在更高的维度上想象着另一种新的清算方式(包括通信方式),也有不少新兴的跨境小额汇款公司通过优化汇路来提速(利用自己的资金网络将原本的跨境汇路降维成本地汇路来提速,比如 TransferWise、Revolut 等小巨人,以后我们有时间慢慢聊),这些新玩家多少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冲击着 SWIFT 牢固的城墙,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通信安全在软件的层面上我们说到了 SWIFT,在硬件上道理也是一样的,谁控制了通信基础设施,谁就拥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核武器,看官细品吧。
好了,我们大概了解了 SWIFT 的前世今生和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也知道了SWIFT 通信机制的冰山一角,当然还有很多值得聊的东西,比如 SWIFT Code(又叫BIC,Business Identifier Code),再比如 SWIFT gpi 到底是干啥的,等以后有机会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