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域广阔,方言多如星芒。其中,温州话以“难懂”扬名内外:美剧《盲点》更把温州话描述为难倒FBI特工的神秘代码。
除了听不懂,温州话还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听起来和日本话很相似。常有温州人讲方言被误认为说日语的体验。
一个是中国地方方言,一个是日本官方语言。温州话和日本话的谜之相似,仅仅是因为错觉或巧合吗?
顺着历史回溯,两者关系果真不简单!
壹
“活化石”温州话属吴语体系
温州话简称瓯语,是温州一带汉族本地居民使用的汉语方言。在灿若星河的汉语界,温州话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不管你穿越到哪个朝代,古人都是不说普通话的,所以现代人与古人沟通不容易。除非,你是温州人。
温州方言发端于汉末东吴,唐时有雏形,北宋已趋成熟。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写就《六书故》时,大量采录家乡温州方言的俗语、俗字、俗音:喉咙称“灵喉”,河豚称“乌狼”,鳎鱼称“鳎鳗”,臭虫称“茭虱”等等。
有没有发现,我们可以跟读和理解这些词语。也就是说,宋时的温州地方语言,已经和今天的温州话十分接近了。
△图为宋高宗赵构,曾驻跸温州
据语言学者沈克成研究,自东晋开始,北方历经数次战乱,百分之八十的汉人陆续向南逃难。北宋末年,更有中原大批官僚士大夫跟随皇帝来到浙江,同化了温州文化。温州话也被认作迁徙语的代表。
△《六书故》书影
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是历史驱动的结果,然而温州地处浙南僻隅,先民与外界交流较少,从而导致语音变异少。
追溯温州话的身世,不得不提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吴语。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主要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皖南等区域。相比不断受北方话影响的北吴语(如上海话、常州话),南吴语中的温州话保留了更多古早特征。正因如此,温州话被学术界称为“中古音(指南北朝至隋唐的汉语语音)的活化石”。
△温州话为南吴语代表
贰
吴音经由温州等地传入日本
温州通江达海,古时便有水路直抵日本、新罗等外邦。唐代,商船主李处人首开温州—日本的民间商业航线。温州商客甚至掌握了东中国海的气象规律,借助四月和七月季风航行往来日本,不仅有效避免了风暴危险,还大大提高了速度,单程航行最快只要3天。
宋代温州状元王十朋的那句“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定格下了中国商船“借风远航”的生动场景。
△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绘制的《江山胜览图》中,出现了先进的远洋海船
世界这么大,为何温州人如此热衷到日本做生意?
一衣带水的比邻关系是一方面,其二,则是日本有一定的汉字及汉语基础,为贸易交往提供便利。
历史上,中国文化曾多次东传日本。
早在东晋六朝时,吴地便有从事纺织、缝工、冶炼、制陶等技艺的工匠赴日侨居,他们的通行语吴语以移民为载体来到日本。
随着移民与日俱增,吴语成为日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地人称这种外来的吴越语音为“吴音”。吴音,正是吴语的古称之一。
△佛教用语中的吴语案例
六世纪,在佛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温州发挥了很大作用。
日本名僧圆珍、慧运搭乘商船入唐求法,经温州后再转往天台山、五台山等地朝圣;宋宁宗时,江心寺被列为全国禅宗十刹之一,日本、新罗等国派遣僧人义介、义尹、绍明来温求法,南宋诗人徐照在《题江心寺》中开篇便道“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
随着中日经贸、文化交流的日渐繁盛,吴音随同丝绸、瓷器以及佛教文化继续漂洋过海,登上日本的土地(也有经朝鲜半岛辗转进入日本)。作为古代中国对外商贸的重要港口之一,温州,也成为吴音的输出港口。
△日本民间曾称中国移民为“吴人”,称手工艺人为“吴工”,称中国服装为 “吴服”,日本“和服”也是由“吴服”演化而来
叁
日语的音读和温州话同出一源
唐以前,日本没有官方国语。相传应神天皇(270-310)时代,百济(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国家)的儒教家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带往日本,为日本接触汉字之始。这一说法虽未得到完全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汉字很早便已传入日本,他们创造日语时,直接借用了许多汉字和汉语的译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用汉字写成的。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日。现代日语的书写系统由假名和汉字组成。其中,常用汉字有几千个,在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则一般使用 1850 个当用汉字。
△日本1995年开始推出年度汉字,2020年底,京都清水寺住持写下了当年的年度汉字“密”,主要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大家与自己所爱之人的关系变得密切。
日语中的这些汉字读音,分音读和训读。训读是用日本固有语言来念,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可称为汉字的日译。值得一提的是音读,为模仿中国古汉语的发音,包括最早传入日本的吴音和后面传入的汉音、唐音等。
吴音、汉音和唐音虽都来自中国,在日本却是竞争关系。如奈良朝至平安朝中期,汉音在日本开始推广普及,吴音便被视作地方音受到排挤。然而,因僧人读经普遍使用吴语,且佛教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密切关联,吴音在日本得以薪火相传。
中国的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从上古音(西周到汉末)至中古音(南北朝至隋唐),再到近古音(宋元明清)和普通话(当代)。
南方方言如温州话,几乎是直接在中古音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成为当代的方言音。也就是说,温州话和日语的音读同出一源,都来自古代语系中吴音的演变。
△“温州みかん”即“温州蜜柑”,日本常见带此字眼的产品
肆
日语发音能在温州话中找到相近音
温州话和日本话的“亲戚”关系不仅可溯源,也为温州人学习日语提供了便利。
“日语的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却很接近温州话。”
温州医科大学日语教师姜海燕在教学中发现:贵州、湖南等地区的部分学生,学习日语时受方言影响,个别音如“な”(罗马读音na)、“ら”(罗马读音la)比较难发准确。反观温州学生,同样受方言影响,学日语却有一定优势。“温州学生能很快领悟日语正确发音的诀窍,发音还挺地道。”
温州话与日语在发音上确实有很多相近之处。
以日语假名“あ”为例,普通话韵母a与其发音相似,但是韵母a的嘴型比日语假名的“あ”要更圆更大一些,而温州话中的“阿”的发音,与假名“あ”在嘴型和发音部位上基本一样。此外还有假名“え”与温州话中的“杏”,假名“け”跟温州话的“坑”,假名“ず”跟温州话“住”,假名“し”跟温州话“香”等等,可以说日语的大部分发音都能在温州话中找到相近的音。
△学习日语,必须把“五十音图”背得滚瓜烂熟。沈克成教授指出,五十音图几乎能跟温州话一一对应(此图将日语发音跟温州话的发音作一对照,有*记号的表示音接近,不完全相同)
普通话中,声调相当重要。一个字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如“同窗”“同床”意思完全不同。然而日语的一个字可能不止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的声调也不固定,而是取决于它在词汇中的位置。简单来说,重音位置不同,词义也不同。
以“雨(罗马读音ame)”为例,当重音在第一音拍时,这个单词是“雨,下雨”,而当重音在第二个音拍则是“飴,糖果”,日语单词“日本”和“日本语”同样如此。温州话中也有类似的连读变调现象,如“温州”和“温州话”,“时间”和“时间表”,用温州话来说,音调也不相同。
伍
日语中也有“日昼”“索面”“冇关系”?
“温州话语速比普通话快,平均音高比普通话低,语流中声调起伏不明显,偏平,整体听感类似日语。”
沈克成认为,除了上述的连续变调现象外,日语与温州话听起来很像,还基于其他语言学特征,如两者都有源自古汉语的完整的清浊音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现代汉语中的浊音已完全被清化);日语的拗音也可找到温州话对应的音素;日语跟温州话都没有卷舌音,且日语的促音与温州话的入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等。此外,日语与温州话都拥有不少古汉语词汇。
如温州人将学校说成“学堂”,和日本人的学堂(がくどぅ)一致。温州人将吸烟说成“吃烟”,日本人说“喫煙”(きつえん),喫这个词在日语中也有吃的意思。
甚至还有用词和发音都接近的。
如温州人称中午为“日昼”,日本人称日中(にっちゅぅ),发音几乎一模一样,意思也相近。
温州话的“索面”与日语中的“素麺(そうめん)”发音几乎完全相同,意思也一样。
日语中的表达关系好的单词“仲いい(なかいい)”,跟温州话的“冇关系”发音非常接近。
△日本人历来喜欢吃鱼和豆类食品,也许就和吴语的故乡江南有关
其实不只是温州话,以吴语为主的浙江省内方言与日语的发音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旅日华侨王仁乾为了自学日语,在1884年编写了《无师自通东语录》。这是中国已知的第一部日语学习工具书,却没有一个日本文字,仅用浙江慈城方言注音,如“母亲”注音为“哈云”、“妹妹”用“衣木笃”表示。
千年前,
日僧藉由吴语抖擞求证道;
千年后,
温州的莘莘学子倚日语为垣,
向天地的更广处探看。
山海相隔,世界因语言紧密相联;
民族各异,文化在交流中奔逸不息。
注:本文关于温州话和日语的语言学关联仅为例举,若做学习、引证请直接参考学者专著。
编辑 | 倪曲 陈庆井
校对 | 郑凌
本文内容参考自以下文章、书籍——
《温州话与日本语(おんしゅぅべん と にほんご)》《既不同于吴语,又不同于闽语,温州方言为何如此独特?温州方言的前世今生》《温州话,古汉语的活化石》沈克成
《吴语对日本社会的影响》邵继勇
《漂洋过海去日本》李媛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张光宇
《论五代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王心喜
(特别感谢沈克成老师、温州医科大学日语教师姜海燕撰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