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猜猜:历史悠久的中国农历究竟是谁编撰的 ?

发布于 2021-02-11 01:09:05

中国农历很准确很科学,让人敬佩!因为一到某一节气来临,天气和气温就会自然大变,很让我惊讶中国古人的智慧才能!称作所谓“节气”分为前后二个:前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而后个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称为“中气”。
那历史上 中国的农历到底是谁编著的?据说是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 大家信吗?
image.png

查看更多

关注者
6
被浏览
1.4k
2 个回答
中加创新中心
中加创新中心 认证专家 2021-02-11
sci-c.org中加创新中心

最近在手机上看到一文《农历历法的发明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文中说道: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名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到达北京。到达北京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公元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1645年12月,汤若望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荒唐的是这位洋大人为了顾全中国人的面子,搞出一个平年闰年的戏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这样一来每4年就比真正的地球公转时间少一天,于是就在每四年的某月实置一个29天闰年时间的误差就拉平了(今年闰月为1月29天,其余每月均为30天,农历每月无31天),这样一年积累下来比公历就少了整整8天,这如何弥补呢?请看下面荒谬的编法。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一般年份为12个月,364或365天,即平年。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今年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即“双四月”

线上教育
线上教育 2021-02-11
热解决方案 散热 制冷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
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
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
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
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地震,中国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
中国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最后胜利。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1666年8月病逝于北京,至死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
1668年康熙皇帝为汤若望平反,1670年再度发诏,颁用《时宪历》,沿用至今,谓之农历。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