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调研:生育意愿为何走低? 代表委员热议三孩:“不仅要关注生,还要关注为何不生”

发布于 2022-03-12 10:15:32

2022两会·代表委员之声
高洁始终坚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应以激励为主,唤起社会对于生育意愿、孕育生命的幸福感。“对过去的一些政策,要进行系统的清理,该废除的废除。”高洁直言,“不能强迫不想生育的人去生育,不能把生孩子变成一种恐惧,变成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不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
8e925e692e67c7ee51add0e4d445aca5.png
(视觉中国/图)

查看更多

关注者
2
被浏览
757
1 个回答
胡子小镇
胡子小镇 认证专家 2022-03-12
胡子小镇 www.HuziXiaozhen.com

“(提高社会生育意愿)是我们民生的热点、难点,也是痛点。”2022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兼职)、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头一天,谢文敏建言完善三孩政策的措施引发网络热切讨论。她建议对生育孩子的家庭按月发放补贴,还建议各地结合实际增设生育二孩奖励性产假。“男性也要陪同生育的妇女休一个月产假,并且这一个月还应是强制的,让男性同胞一起承担养育孩子的义务。”
自2015年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中国的生育政策在过去一年里再度发生变化: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同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在2022年全国两会的诸多建议提案中,“完善三孩配套措施”“提高家庭生育意愿”“营造生育友好型环境”成为代表委员建议建言的热词。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3月8日,有超过50份建议和提案涉及三孩或生育。其中,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完善教育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调研:生育意愿为何走低
在人民大会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的内容,赢得了现场数千名代表委员的热烈掌声。谢文敏欣喜地发现,自己2021年两会“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建言也写入其中。
与谢文敏同样兴奋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她发现,自己提案中“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的建议与政府工作报告所述内容一致。
“政府工作报告里能有这样的表述,说明这件事情在今年能有效往前推动一步。个人所得税少交了,能有效减轻家庭负担。”3月5日,高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陕西地方政府任职多年的高洁,曾分管当地教育、卫生部门等工作。她发现,尽管2015年以来国家的生育政策在逐步放开,但适婚青年们的生育率不升反降。
2020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超1800万人,但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提到,“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社会还需要营造出足够热爱生命的氛围,解决好适婚人群面临的现实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高洁分析。
为促进社会生育意愿提升,准备2022年提案的过程中,高洁请教陕西省税务机关的专业人员,探讨通过税收减免、减轻家庭照护婴幼儿经济压力的可能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2019年起,纳税人的子女在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时,能享有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的税收优惠。“但这个政策相对力度还是不够,老百姓实际感受还不是很强。”
高洁在调研中还发现,当下育龄人群并没有感受到生孩子对个人而言减轻了负担,“年轻人普遍的感受还是没精力、没时间、没有经济支持去生孩子”。
对于生育意愿的走低,谢文敏与高洁有着相似的观察。在她任职的律所有女性生了三孩,“(之后)完全就不能上班了,因为她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谢文敏计算,在托幼机构稀缺的当下,一名生育三孩的女性要把每名孩子都照顾至三岁,将在育儿方面付出9年左右的时间和精力。“女性的就业发展、前途命运都会受此影响,这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是不可行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同样发现,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下滑的趋势。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张兆安也提出完善配套体系、促进“三孩”政策落地的建议。
他分析,年轻人婚育观念变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双职工家庭比重较高、职场竞争激烈、孩子抚养成本高、包括房价在内的生活成本高企等,都会影响到生育政策的落地,因此,生育政策实施落地,还需完善与此配套的支撑体系。
c25f7eebafe5c6f8a5ee6de995948a6c.png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3岁以下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人民视觉/图)
呼吁:政策更精细,考虑多孩家庭需求
“不仅要关注生,还要关注为什么不敢生。” 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彭静几乎每年都会围绕妇女权益保障提出有关生育政策的提案。第一年,彭静因女性生育在职场中遇到的歧视与升职困难,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言。她在提案中建议,为促进生育政策落地、保障女性权益,国家可以给予从社会保险到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由国家、用人单位及家庭三方分摊女性的生育成本。
2019年2月,人社部、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市场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彭静认为这是有关部门对自己的提案的积极作为。但个别问题的推进还是难以促进整体生育率的提高,2022年,彭静建言从制度上完善三孩政策。“不能光有具体措施,还需构建与顶层设计相适应的政策,才能让三孩政策顺利落地。”
2021年8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完成修改,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同时,原来有关社会抚养费征收、计划生育证明、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等与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不相适应的规定也被删除。
但彭静发现,依然有许多现行政策未充分考虑多孩家庭的实际需求,如目前“划片摇号”“多对多”的入学方式可能导致“多孩家庭、多孩异校”;景区景点、出行旅游等服务大多只“允许家庭携带一名儿童”;以及一些限购城市对家庭购房采取限购规定……“很多政策都是按三口之家的惯性思维来设定的”,彭静由此认为,具体政策的制定、修改还需要衔接顶层设计,为多孩家庭提供更多便利。
高洁也多次在提案中谈到政策制定和施行“一体化”的设想。她认为在鼓励生育上,国家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系一样的统筹体系,整体统筹解决问题,如三孩生育的经济支持,除了国家承担部分支出,社会同样可以配套建立资金池,个人和家庭再协调统筹解决。
高洁认为,提升社会生育意愿,不仅在于生育政策的“松绑”,还与住房、税收、教育、托管、假期等社会福利的多方面密切相关。她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托育机构举例,教授讲师按照积分排名,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兴办的托育处,按积分由高到低依次解决。在招收人数不满的情况下,该托育处还能满足社会的托育需求。她发现,这一举措一方面鼓励了学校职工努力工作、积累积分,另一方面则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解决教职工和社会的婴幼儿托育问题。
她由此呼吁,为推进社会生育意愿的提升,除了多部门相互协作,还需要形成专行专业的精细操作体系。“(如托育政策)无论是国家统筹还是走向市场,如果政策操作性不强,就会很难落地。”
愿景:唤起社会对生育的幸福感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代表委员对提高生育率、完善“三孩”配套措施的建议建言,多围绕推出生育奖励、加大减税力度、给予各类补贴、加强女性权益保护、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
在生育奖励和完善社会保障层面,谢文敏在提案中建议,增设与生育津贴并行实施的生育补贴制度,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每月每孩发放600元育儿补贴金、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提升至每月每孩1000元,均发放至孩子3周岁。此外,她还建议扩大参加生育保险的育龄妇女范围。
“600元、1000元的金额对城市里的妇女或许并不算多,但对农村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谢文敏分析,货币补偿能直接刺激农村地区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妇女生育,而扩大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将她们囊括其中,则可以缓解生育带给她们的风险和压力。
在加大减税力度、实施优待政策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林勇也提出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从当前的不分孩次生育率个税抵扣,转变为分孩次递增的个税抵扣方案;此外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等税收优惠及社保补贴政策,还可出台促进多孩母亲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多孩母亲就业。
在加强对女性职工权益保护、转变思想观念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也提出建议,国家卫健委要从过去宣传“只生一个好”转变为宣传“多生孩子利国利民”;同时,由国家财政应承担延长产假的成本,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并允许单身女性享有与已婚女性一样的生育权利和福利。
在“男性强制休产假”的建言登上微博热搜后,谢文敏的许多男性朋友给她留言,打趣说,如果这个政策早20年实施,自己都会想再生个孩子。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通过政策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就要调节包括家庭、社会、就业、税收等各方面矛盾。“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和家庭,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保护他们的权益。”
高洁也始终坚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应以激励为主,唤起社会对于生育意愿、孕育生命的幸福感。“生命很短,从孕育到消失,人需要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理状态,进而对孕育新生命有着幸福感,感受孕育生命是爱的延续与传递。”
“对过去的一些政策,要进行系统的清理,该废除的废除。”高洁直言,“不能强迫不想生育的人去生育,不能把生孩子变成一种恐惧,变成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不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
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戴纳 施嘉翔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