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畜共患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伴随永冻土的融化,会有更多未知的微生物进入到自然界里。
“每次疫情发现,都是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气候变化正在灾难性地摧毁生物多样性,并使得携带病毒的动物活动范围增加,为疾病传播打开入口。”多项于近日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厘清病毒和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对新发病毒的提前监测、预警以及精准防控有重大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从脊椎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此类疾病占到人类传染病的2/3,当下,哺乳动物及鸟类中存在170万种未发现病毒,其中达85万种可能感染人类。
更有效应对、监测
科学研究证明,SARS(非典)、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COVID-19(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均来自于蝙蝠。而气候变化已导致中南半岛如老挝、孟加拉等地蝙蝠种群有增加迹象。
为此,一位生物学专家解释,野生蝙蝠和啮齿动物携带有大量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当这些野生动物被迫从自然栖息地迁移并与人类密切接触时,才有了传染的可能。
“无论全球碳排放前景如何,预计未来在超过30万次物种相遇下,会导致至少1.5万起新病毒跨物种传播事件,可能有超过4000种病毒被共享。”
那么在气候变化的当下,如何加强监测以应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新病毒的溢出?
这包括要从环境、冷冻食品两方面进行监测,“环境监测上,污水检测是一项了解新病毒的可靠指标。其一,以新冠病毒为例,患者排泄物中存在的病毒最终会混入废水中,作为理论研究依据;其二,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脱落,会造成其相关污水检测阳性。”
“另外,冷冻食品监测上,国家疾控中心去年在青岛一批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这说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在升华后)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重点应保护3岁以下儿童
尽管COVID-19毒株正在经历不断变异,但由于疫苗接种、物理防控等手段的介入,也会使得其毒力不断减弱,“但总的来说,最有效的(保护)防疫措施仍然是疫苗。”
疫苗研发能否赶上病毒变异速度?一项三价新冠灭活疫苗(原型株、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的临床研究即将在智利开展,基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显示该疫苗安全、有效。
BA.5是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多位业界专家表示,在大量回溯性研究下,实际上,从奥密克戎BA.5亚分支下的多个进化变异株来看,它们的致病率、致死率在普通人群中已经很低了,但老人、儿童人群则应该是下阶段的重点保护对象。
“尤其是0至6岁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此类儿童人群的新冠疫苗;对于海外已紧急授权的辉瑞一款二价新冠疫苗称将递交在6个月至4岁儿童人群中使用的申请,还需要观察,毕竟此类疫苗还没有经过真实世界数据(人体)的充分验证。”一位多年从事疫苗研发领域人士这样提醒。
有专家预测说,这“超级”高温其实还不算啥的,今年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凉快的一年。
这,怕不是危言耸听。
这个夏天,大家快要撑不下去了,一个字,热。
有多热呢?
英国最大的空军基地跑道直接被晒化。
_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农民的蓄水池几乎见底_。
瑞士的军方甚至派出军用直升机来送水,以缓解牧民的缺水困境。
往年阿尔卑斯山山顶温度全年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最近一段时间山脚的威尼托大区平 原地表达到了40摄氏度,山顶达到了10摄氏度,有一部分冰川都融化崩塌了。
就连格陵兰岛的冰盖再也加速融化,北极圈内出现了32.5摄氏度的高温。
听上去,山上和北极圈的冰化了,水似乎是变多了,实际上,干旱程度达到了500年一遇的历史新高。
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整个干枯了,大片河床裸露,河流附近的土地从绿变黄,船只直接停在河床上。
波河有652公里长,沿线地区的饮水、生活用水、农田灌溉以及水力发电,全部都靠它,可以说是母亲河,但这一地区已经连续110天没有下过雨。
干涸的河床里甚至露出了二战时期的炮弹和沉船。
欧洲的经济生命线莱茵河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水位大幅下降。
莱茵河的水位一降,船运几近断航。
中国在这个夏天,也经历了持续将近两个月的火炉模式:
全国多地气温创历史记录,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6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有些地区下了雨气温也不降。
上海还出现过“冰火两重天”的天气:一天之内既有暴雨预警又有高温预警,结果天异常闷热,晚上下起了鸡蛋大的冰雹,第二天天亮,继续高温闷热。
火炉模式难以招架,多地出现了热射病死亡病例:
江苏部分区域的地表温度甚至达到了72℃,预警称汽车随时可能爆胎。
这温度一点也没有夸张,南京的冰墩墩都被太阳晒成了焦墩墩。
针对区域性的的气候变化,专家们虽然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但总能用拉尼娜、副热带高压、洋流、冷/暖湿气流等各种学术名次来解释。但是全球大范围的高温,主要还是人类这一个世纪以来持续的工业活动和碳排放导致,对地球环境和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未来,这样的异常气候可能会成为常态。
同时,出现高温干旱的森林或者草原地区还容易发生自燃,进而演变成大面积的火灾,使得温度进一步升高,二氧化碳排放扩大,全球变暖只会越来越快。
真不知道过几年会热成什么样,高温、干旱、洪涝、台风、海啸,不知道还有多少极端气候在等着人类。
因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科学家曾做过统计,从1880年到现在,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摄氏度,看似微乎其微的变化,却让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感受到了环境逐渐暖化。
夏天变得越来越热,冬天变得不再冷。
全国冬季平均气温
Air Temperature
根据数据显示,
从1961年到2022年,
全国冬季平均气温逐上升的迹象,
地球正在变得逐渐暖和。
那么重点来了
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在温室效应的不断积累下,使得地气系统的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而地气系统能量的增加,将会促成地球整体温度上升。
由此看来,温室效应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凶手”。
温室气体效应
简单来说,温室气体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
Global Warming
太阳的光照射地球表面,而部分的射线反射回太空,另一部分则被温室气体给吸收,并向各处释放。
这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会让靠近地面的大气层和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倘若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将会是一个雪球。
据科学家预测,到了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最多可能升高至5.8摄氏度,而气候变暖的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危险,直接关乎于人类的生死存亡
一
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在近些年来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人提起都觉得习以为常,但你真的知道气候变暖会给地球带来多大的灾难吗?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的报告表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处于创纪录的水平,使得地球陷入危险的未来变暖境地。
受地球高温的影响,南北极多种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
01
_
海平面上升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高度已经上升了19厘米,冰川和冰层的融化使得地球南北两级的冰盖面积在不断的缩小,海平面加速上升。
海平面变化预测
资料来源:BBC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测,到2100年时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会上升1米。
届时,一些比较小的岛国:马尔代夫,马歇尔群岛、基里巴斯图瓦鲁都将彻底沉入海底。
02
_
病毒“冰牢”正在融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人们对病毒几乎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而被困在永冻土下数百万年的远古病毒即将重现人间,人类会因此而灭亡吗?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川和冻土消融,由此而产生更隐秘的病毒危机。
冻土层中封存着上一个间冰期的动植物尸体,其附带的远古病毒对人类的打击是致命的,也许在同时代的生物对这些病毒具有免疫力,但是经过几万年过去了,人类早就失去了对于这些病毒的免疫。
如果让远古病毒重现人间,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或许就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青藏高原惊现28种未知病毒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冰川种含有33种1.5万年前病毒的DNA,其中有28种是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
经过研究判断,目前这些病毒对人类还构不成威胁,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从南北极永久冻土层中出现的远古病毒会这么容易对付。
科学家采集古利亚冰盖的冰芯样品
“释放”远古病毒,”促成“致命新病毒。
早在2006年,研究者就发现了远古病毒的痕迹,并发现其活跃性。作为生命力“逆天“的低等生物,在冰川和永冻土的低温环境下,病毒得到完美的保存,自然有了复活的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伴随永冻土的融化,会有更多未知的微生物进入到自然界里。
远古病毒的复活令人担忧,这些古老的细菌和病毒将会重新传染牲畜和人类,并且很有可能引发某种流行病。
现在的地球环境和当时已经截然不同,如果病毒为了生存,在复活后进化成“超级病毒”,那么,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和灾难是完全不可控的。
03
_
温室气体的释放加剧地球暖化
根据《自然》科学数据显示,通过新型传感器实时测量融水径流中的甲烷发现,格陵兰冰盖区域在融化期至少释放了6吨的甲烷,这对大气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预期。
当永冻层在不断上升的温度下融化时,底层的土壤被浸满了水,这有助于创造低氧条件——土壤中的微生物消耗碳和产生甲烷的完美环境。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都属于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中起作用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而甲烷使地球变暖的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
这就意味着,甲烷释放量会加剧全球变暖,从而使更多的甲烷被释放出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04
_
海洋酸化
海洋作为成千上万种物种的家园,不仅为我们生产氧气、提供粮食和水,还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和温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超过93%人类所产生的热量,而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其酸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使得珊瑚礁和渔业面临着灾难性的影响。
海洋酸化成为全球气候的化学危机。自工业化以来,海洋表层水的酸化程度提高了几乎30%,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珊瑚礁将是气候变化最为直接的受害者之一。
珊瑚礁维系着约25%的海洋物种的生存,其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对沿海地区、渔业和旅游业的保护产生严重的影响。
科学家预测,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无显著减少,直到2050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珊瑚礁都可能受到这种酸性条件的影响,很难生成生长所必要的钙。
二
全球变暖的原因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
规模日益庞大,向大气释放的
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气的质量受到影响,
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人类是促成温室效应加剧的罪魁祸首。
01 工业污染
废气排放,森林破坏
二氧化碳在温室气体排放占比中居于首位,这是因为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就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却因工业污染和森林被砍伐破坏而逐渐减少。
森林对气候有调节的作用,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然而,森林的开荒伐木导致碳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汽车污染 02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工业气体的排放,以致于汽车尾气排放容易被忽略。在汽车排放的尾气当中,就含有大量此气体。
其实,全球汽车尾气排放总量,比工业气体排放总量只多不少。2020年地球上的汽车总量大约有10亿辆,再加上其他燃烧石油的机动车辆,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可能是温室效应占比中最大的。
此外,汽车尾气排放造成严重的城市雾霾,漂浮的废气粉尘在空气中会形成一种隔热保护膜,造成温度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从而形成了温室效应。
03 农业污染
农业氮肥
氧化亚氮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而氮肥施用是促进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直接原因,它会严重消耗臭氧层物质并产生温室效应。
虽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它所能造成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占温室气体中危害排名第三。
世界粮农组织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化学氮肥年消耗量约占全球的25%,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
全球碳排放六十年追蹤
carbon emission
2020年各国碳排放量(单位:百万吨/年)✦
来源:BBC
根据数据显示,
全球的碳排量在2020年已
达到7753百万吨,这既是一个排放
的变迁史,也是发展变迁史,
我们享受了多少发展的成果,
地球也在默默标记着我们
需要承载的责任。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地球来说只是发了个烧,
对人类来说却是浩劫。
所以我们更要阻止地球暖化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
创历史新高,超过1.1万名
科学家在《生物科学》杂志上,
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
发出警告。
在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各国领导人表示,他们将“致力于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低于工业化水平前2摄氏度的水平,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
如果人类现在不赶紧采取相应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
会一一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所以真正的问题,
不在于气候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或人类是否是罪魁祸首。
我们真正应该问的是: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如何消除?
首先,当务之急是保护环境,人类需停止对森林的破坏,其次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发展新能源,而且已经有了客观的进展。
气候变化的风险现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随着气温的升高,届时我们可能会生活在蒸笼里,而这样的环境显然不适合人类生存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人类应该如何破局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减碳生活从你我做起。
环境保护,从小做起
虽然地球变暖问题不会因为个人的购物、生活或驾驶习惯改变而得到解决,但是作为地球的一份子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每个地球人都需要承担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安全运作的责任,才可成功地将温室效应消除。
支持烟尘排放税
烟尘排放税是指超过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多支付费用,而不达排放标准的企业可以出售其指标。
为减少碳排放,政府可以考虑征收烟尘排放税。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和个人减少能源消耗。倡导者认为烟尘排放税能让全球减少80亿吨碳的排放。
**“我们需要在下一个十年内,
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近一半(45%)。”
**
———瑞典隆德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副教授尼古拉斯
许多研究人员表示全球减排工作已经严重偏离了人类可以接受的升温幅度,所以使用碳移除技术在当今变得十分必要。
为了防控气候变暖的风险,人类应该从技术产品的供给侧考虑,着重在低碳化技术的创新以达成生态化的技术迭代。
BECCS被视为可行性最高的负排放技术之一,其通过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起来,以抵消难减的碳排放。
这项技术理论证明了消除大气中的碳只是时间问题,BECCS在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中被寄予厚望,有望将全球气温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
全球气候暖化带来的危害有很多,
它关乎海平面上升,
关乎冰川融化产生的洪水和河流两岸的生计,
关乎着冻土融化释放出的病毒和甲烷,
还关乎更热的夏天和更频繁的气象灾害,
甚至还关乎人类的健康。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
生病死亡的概率将越来越大,
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
全球气候变暖的防治问题应被重视。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期待地球越变越好
**人们可通过改变生活的习惯
来减缓地球气候变暖。
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行动,
也能促进碳排放的减少。**
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了不少助于抗衡气候变化的生活方式:
_
绿色出行
_
选购低碳商品
_
使用可再生能源
_
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_
改变饮食习惯
《科学》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结果,食物对气候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农牧业生产需要大幅度调整,以便符合碳减排的要求。
实际上,肉类及乳制品对着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大,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的存在。
如图显示,牛肉位于碳足迹榜首,其中还不包括牛消化所排出甲烷。假设为了建养牛场而伐林开荒,那么这个养牛场的碳排放将会是牧场上牛的12倍。
研究还发现,
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的碳排放还低,
减少一半动物蛋白得摄入量,
你的饮食碳足迹就可以至少降低40%。
由此可见,改变饮食结构是最直接的参与方法
普通民众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而科学家则看到了地球气候变暖背后的潜在危险,其所带来的恶果开始逐渐显现。
在未来,地球温度的升高取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控制力度,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选择。
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予人们在减低碳排放上的些许建议。从衣食住行上进行规划,通过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改变生活习惯等来一步步达成目标。
阻止全球暖化刻不容缓,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秉持着绿色低碳的理念。拯救环境,也就是在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