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1、M2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三个重要指标。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 (可认为是按照货币流动性标准)
MO (货币) = 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M1 (狭义货币) = MO +企业活期存款
M2 (广义货币) = M1 + 准货币 (居民储蓄款 +定期存款 +其他存款)
此外,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又设置了M3: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经济学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M2)
M0:与消费密切相关,其数值高代表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
M1: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代表着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同时反映现实购买力、潜在购买力;流动性偏弱,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M1和M2增长率的变化来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
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若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风险:若M2过高、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存在资产泡沫风险;
根据央行口径,我国货币M0、M1、M2的划分标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 + 企业活期存款
M2:M1 + 定期存款 + 居民活期、定期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
M0
M0就是最窄意义上的货币,它包括你我钱包中的纸币和硬币,也包括企业财务部门保险柜里存放的现金。现在有了数字人民币之后,M0当中还包括大家数字钱包中的数字人民币。银行体系中的现金不属于M0,因为银行体系内的货币并不处在流通环节,不能用直接用于支付。
M1
M1的范围比M0更大,它完全包含M0,此外还包括企业的活期存款。M1可以很方便地可以用于支付,它的方便度仅次于M0。实践当中企业直接经常用自己的活期存款账户开具企业支票,用于支付,因此企业的活期存款属于M1。
M2
M2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货币,它的范围完全包含M1(当然也完全包含M0)。M2比M1的范围多了企业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和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区分M2与M1、M0的主要标准是货币的流动性和现实支付能力。M0是流动性最好、最具有现实支付能力的货币。M1的流动性仅次于M0,用作支付手段也相当方便。而M2中的定期存款等其他项目的流动性就比较差了,它们不能直接用于支付,往往需要先转换为M1或M0之后才能用于支付。M2虽然不是现实购买力,却是潜在的购买力,它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转换为M1或M0。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企业的活期存款是M1而居民的活期存款只能算M2。这与我国居民生活中的支付习惯有关。早期央行为了便利居民支付结算,也曾推广过个人支票,不过个人支票的支付方式未能流行起来。原因主要是,大家对个人的信用并不信任。试想你去商场买衣服,然后付款时候给收银台一张你自己签字的个人支票,收银台会接受吗?因为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比较落后,大家对个人支票的信任度和接受度还很低,所以个人的活期账户现实支付力比较弱,更适合划分为潜在购买力,放在M2分类中。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定义,分别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在日常生活中,M0数值高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代表着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介绍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货币投放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它们的投放增长越快M2的增速越大。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M1和M2的增长率变化来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将M2的增长率和M1的增长率进行对比,有很强的分析意义。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
这样更多的人会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影响M1数值的原因很多,例如股票市场火暴就会影响到M1的数值变化,很多人会将定期存款和部分资产变现投放到股市,促使M1加速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