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 很多人,都想往上爬,一直到食物链的最顶端。可是,好像又被什么东西禁锢住了一样。有时我们倾尽全力,奋斗终身,却不及人家的起点。有时我们奋斗了十多年,才有资格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有时我们越努力,可是却发现自己还越来越穷,这是为什么呢?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阶层固化。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应该努力向上跨越,突破原有的阶层限制,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在当今社会,有以下3个原因,让我们的阶层跨越变的异常艰难。
1、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动物界有句经典的名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每个人的起点,但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父母的阶层、学历、职业、家境和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未来的阶层。
虽然现在有了义务教育,各种信息层出不穷,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很多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却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因为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他们的复制品。
你是什么样的人,大概率孩子也会是什么样的人。一个男人如果是个小偷,他的儿子未来很有可能也是小偷,一个女人离婚了,那么她的女儿未来可能也会离婚。因为孩子会模仿,你是怎么做的,他们就会跟着做。
2、圈子的封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把不优秀的人屏蔽在圈子外。并不是说人家刻意不带你玩,而是你融入不进去。就好像你不喝酒,每次叫你出去你都不喝酒。只要超过三次你不喝,下次再喝酒的时候,估计就没人再叫你了。
这个社会,都是富人和富人玩,穷人和穷人玩。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就算是你身边有特别优秀的人,别人也不会免费教你。你就是想学习,也学不到太多的东西。
这几年,农村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低,像一些985高校都很难见到寒门子弟了。我有个研究生同学也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他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是从村里出来的。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老帽的情况,已经不再重现。
3、吃不了自律和求人的苦。
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吃苦,其实他们只是能吃体力的苦,而卖苦力的人太多了,却不知别人吃了另外四种苦。这四种苦,一般人真吃不了。
第一种苦,独立思考吃脑力的苦。第二种苦,忍耐克制吃自律的苦。第三种苦,读书学习吃寂寞的苦。第四种苦,点头哈腰吃尊严的苦。这四种苦,才把人真正拉开了层次。
很多人,喜欢坐井观天。既不想改变,也不想去想改变的事。大部分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突破阶级固化呢?主要有以下5个方法。
1、多读书学习
俗话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其实不丑也要多读书,你只看到富二代官二代没有你优秀,没有你努力,觉得上天对你很不公平,实际上,你没看到人家上一代人或者上两代人的拼命和努力,他们的父母比你父母优秀,比你父母成功。每一个豪门的崛起,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上一代做下一代的基础。
当你是贫二代时,你只能多读书学习,考个985或者211,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或许还有可能逆袭。中国高考为啥这么惨烈,因为这是一条向上突破的捷径。一个人的努力,很难抵得过别人三代人的努力。所以,不要心急,不要抱怨,不要心灰意冷。如果你曾抱怨过自己父母不如他人父母努力优秀的,让你如今这么累这么苦,那你需要警醒自己,不要让你的下一代,也这样埋怨你。
2、尽量去大城市,抓住机遇
曾经,很多人通过抓住机遇,轻松实现了阶层跨越。例如,在零几年的时候买了房子,在股票刚发行的时候持有原始股,加入了早期的阿里腾讯华为。因为抓住了一波历史机遇,就轻松跑赢了大部分同龄人,少奋斗十年的实现了阶层跨越。
大城市,机会多,你想要什么资源,几乎很容易就能找到。
3、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在消费主义的洗脑下,很多人去追求诗和远方,去旅游去远方去西藏洗涤灵魂。一些男青年工作一年,辞职一年去旅游,然后花呗欠了一大笔钱。一些女青年寻求心灵抚慰,西藏线上每年一大把陪睡搭顺风车的女性。
这个社会无时无刻的想对你施加影响,让你按照他们的标准定义你应该追求的人生。你要深刻的问一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你适合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马行千里,不洗尘沙,龙游大海,不迷洋流”,人,一定要有辨别能力,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生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4、敢于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
当然,那些不敢做的事并不包括杀人放火。
社会学有个结论:社会中下层人的收入,往往不太依赖运气,这类人的收入都是确定的,都是固定工资;越往上,运气比例越大。越有钱的人,往往收入中运气比例越高。
整体而言,如果你工作非常忙,一般来说先忙工作,如果有闲暇时间,也别闲着斗地主,可以发展一些“运气行业”。如果一件事做过了,没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说不定终生悔恨。
5、多去求人
你是必须要求人的。大部分寒门子弟,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靠别人帮,根本没有办法快速崛起。这些帮我们的人,就是贵人。一般来说,贵人一定是比我们强很多的人。但是别人和你非亲非故的,为什么要帮你呢。人与人之间秉承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为什么他要帮你?就是你值得他帮。
如果你贫穷,孤弱,身处病痛,那么你一定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让别人知道,大部分陌生人不会因此怜悯你,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不但不会帮你,反而会借此打压你,抢夺你的机会。
当然,一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历史的进程,当然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当你的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
0 1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 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是因为父母被耽搁了。
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
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却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就感到非常有意思。
因为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你们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
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并且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做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啥样他啥样。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
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
你娃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
你娃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
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娃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有了义务教育还好点,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点骂人话。
如果学的比较深,还可以知道什么叫薛定谔的猫咪。
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源于家长,但是家长无疑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各种玩意全部传授给下一代。
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也就传递下去了。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的消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
因为父母自己也不大明白,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接受到知识。
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识字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
只有曾国藩他们那种小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光的圈起来抓学习。
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什么的。
等着这个娃如果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牛逼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
后来那个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后来混的风生水起,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还不错。
大家看出来了吧,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
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杀手锏。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重点是挖煤纺织嘛,技术含量不高。
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在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
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杀手锏。
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学校,一方面可以抓好爱国教育。
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那个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民国时期没有义务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国的。这个没开玩笑,马督工之前就讲过,“中国人”这个概念完全彻底普及,不到七十年。
义务教育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
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而且有可能是个神棍,这个也没瞎说,韩国遍地神棍,发达国家里也是如此。
比如说美国那边很多神棍,在家跟孩子说是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了世界。
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拖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什么的。
这200年里,美国信教比例大幅下降,跟普及义务教育强相关,现在美国信教比例应该是一半左右。
在中国也一样,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的掉渣的村里竟然能考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
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个情况,发现各个层次的人都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
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玩意跨越物种,跨越文明,都存在。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
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牛逼就得突破这个圈。
0 2
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 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子
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比较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
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
这个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现代也都这样。
比如中国以前也不像现在,我读大学那会儿我们这些“土炮”去大城市读大学,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其实差的不太多,也都不咋时髦。
当时我们班的城里人,住着那种大城市里很常见的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还觉得不如我们小县城小平房住得爽。
感觉2008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就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潮,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
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上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
而且他发现一个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在稳定的制度下发展几百年了,社会变得非常稳定。不像我国这样经历完革命也才七十年,正儿八经的稳定发展也才三四十年。
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富豪阶层,中产阶层神马的。中产阶层们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大家都觉得努力一下还有希望。
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快乐地玩耍。
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向上突破。
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
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个不是在说我国,全世界都这样,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
下图是德国的一个情况,5%的人拥有德国将近一半的房子:
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莱比锡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之前网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就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
后来我问我们几个公司的德国小伙伴,我说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
他说只有傻逼才不喜欢房,他们攒不住钱,而且买房后对生活影响太大,普遍买不起房。德国政府是很鼓励买房的,首付非常低,但是大家依旧不太能买得起。
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很快也会出现欧美的那种明显分层效果:
牛逼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好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好小学升好初中,然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路径就上去了。
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好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大增。
对应的,普通人就概率大减,受教育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能扭转不?也不是不能,但是不太好搞。
比如明清的时候,朝廷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的多。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知识家族底子足。
这些知识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这个事业里。
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
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数量,比其他省份加起来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所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
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跟现在多像啊,现在不也是各省那几所重点中学,会拿走一大半名额嘛。
所以吧,不要怀疑,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你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你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那些互联网公司。
说这个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0 3
消费的枷锁 穷人和富人的消费方式差距很大
在《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对我打动特别深:
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些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
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
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
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也就是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
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嘛,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而且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差距很大。
之前德国的一个顶级房地产商,有个言论特别有意思。
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
你买辆豪车,车升值了,你买个手表,手表升值了,你买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过消费来消灭钱,这可能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枯燥之处吧。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类资产消费什么的东西吧,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的要死。
最基本的一点,这些年慢慢的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如果买几套房子,然后坐着当包租公,那该多爽。
可问题是道理都懂,怎么办?
这个问题首先最难的,就是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去哪找?
如果慢慢攒钱的话,估计得攒到天荒地老才能攒出来房子的首付,但问题就是赚的钱不够多嘛。
对于大部分穷人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钱不够花,怎么攒钱买资产?
有人说可以借贷嘛,但是流水少的情况下,大杠杆几乎是找死。
更郁闷的是,穷人信用不太行,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
这里说的信用不是生活里说的那个信用,而是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穷人没有抵押物,评级低,银行要不不借给你钱,要不利息高的要死。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钱90%以上是从银行贷出来的。
对,没写错,市场上90%以上的钱都是贷款,你贷不到钱,很多游戏就不带你玩。
所以吧,这件事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是消费观有问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
但是对于真穷人来说,几乎无解。明知道当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旧只能这样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事了。
当然了,有些人属于“道理都懂,客观条件导致没法操作”,但是依旧有不少人脑子里真缺根弦。
我有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当村官了,他说国家给贫困户是有拨款的。
但是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好好的把这部分钱利用起来,不少人到手后随手就瞎花了。
他感慨有部分人穷是缺机会,有部分人真是活该穷,扶不起来。
0 4
习得性无助 绝大部分正常人对人生有种“认命感”
下边这段话是从微博“硅谷王川”那里看到的,非常有启发。
我其实有类似感觉,但是一直没能用语言概括出来,直到他发了个帖子出来,我也不必总结了,直接抄过来: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
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
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
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忧郁症。
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3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Barry Schwartz 《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
大家看到了吧,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
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啥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
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强的消极状态。
既不想改变,也不想去想改变的事。这也是我这些年目睹的强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
绝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
但是强人总有种碰上问题就主动去解决,解决了还要优化,优化了还要固化的习惯。这两种思维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太明显,持续10年,非常可怕。
说到这里,得祭出我们这张图了:
很多事都是你得做很久很久完全没起色,最后一小段时间一飞冲天。
比如学英语,公号涨粉,文化观念的传播,财富的积累,甚至这段时间疫情在各国的爆发曲线,都是这个。
一开始都很缓慢没进展,跟乌龟似的,突然间就雄鹰展翅一飞冲天。不过在那天出现之前,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
当然了,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
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啥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时间长了自然就崩溃了,这玩意是个正反馈或者负反馈的通道。
牛逼人有自信,自信又有助于他穿越痛苦的周期,达成目标后变得更自信。
不牛逼的人恰好相反。
0 5
那怎么办呢?
按照我们上文说的反方向走,不就行了嘛:
怎样突破父母的限制?
没啥办法,只能是多读书了。
中国高考为啥这么惨烈,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这是最廉价的向上突破途径,这是第一个机会。
欧美呈现出来的趋势,是大学学费越来越贵,英联邦等国干脆把大学当创收工具了。
怎样突破同质层分化?
年轻时尽量去大城市,然后埋头苦干,越是小地方,越板块固化。
怎样克服消费枷锁?
勤俭持家呗,就算一辈子没攒下钱,也给下一代留个好习惯,一代不行就用几代人。东西方都是一样的,每一个豪门的崛起,都需要好几代人,上一代做下一代的基础。
怎样克服习得性无助?
去选择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这既是对大家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今后要一直做这事,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年轻。
而且社会学有个结论:
社会中下层人的收入,往往不太依赖运气,这类人的收入都是确定的,都是固定工资;
越往上,运气比例越大。比如某思聪,运气占据了很大比例。经商做买卖什么的,都高度依赖运气。越有钱的人,往往收入中运气比例越高。
整体而言,如果你工作非常忙,一般来说先忙工作,如果有闲暇时间,也别闲着斗地主,可以发展一些“运气行业”。
我的选择是开始经营什么东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头条,甚至每天剪一些沙雕小视频。
我之前多次说这事,有个小伙伴前几天给我发消息,说他上次看了我的帖子后深刻反思了下,发现自己啥长处都没,只会玩游戏。
最近开始直播玩游戏,并且上传了一些游戏小技巧,比如绝地求生怎么压枪,比如P社游戏怎么上手。
竟然有了一波关注,今后要去做兼职UP主了,终于知道业余时间该干点啥了。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屌丝。如果一直做消费者,花自己的时间和钱,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
互联网时代为啥好呢?
因为“生产者”门槛一降再降,传播边际成本也一降再降,屌丝不需要打广告也可以推广自己产品的时代竟然来了,这玩意才是真大时代。
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
现在的一个决定,可能对一个没啥资源和动手能力的穷人来说没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后,就彻底改变了你的生活。
如果一件事做过了,没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
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
这是病,得电,用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