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ve
iWave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3年前
个人主页被 5157 人浏览

回答
39
文章
6
粉丝
13

毫无疑问,他们看好欧美市场的增长预期。1000亿白白送给美国互联网公司,这就是预期导致的。
不仅如此,2月2日,苹果、亚马逊、Meta三大科技巨头同日发布财报。其中,Meta拿出了“史上最强财报”,股价狂飙20%;
谷歌、微软的财报亦大超预期,美股科技巨头的市盈率水平已经达到28倍,远高于小盘科技平均17倍的水平。A股与港股的科技市盈率是多少?现在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却只有几倍PE,真不能算高。相信当中国预期改变时,我们的顶级互联网巨头还有有希望的。。。坚持吧,美国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一切都是周期使然。
421f16de3c270d3ebdaba148e7c6da31.png

一直以来无线充电释放的强磁干扰,是制约汽车无线充电的障碍之一。东芝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文|AutoR智驾 李明阳

  2016年9月,东芝在电动巴士无线充电技术上面有了新突破,开发出了可减少会妨碍其他无线通信的无用电磁波的技术。

  新技术可以让无线充电巴士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日本电波法规定,使用10kHz以上的高频波段时必须获得高频段利用设备许可,设备放射的电磁波强度必须低于允许值,不能对广播电视及其他无线通信造成妨碍。

image.png

  汽车无线充电省去了电缆就像手机无线充电一样。

  东芝无线充电技术解决了在电动车充电时使用电缆时带来的不便,即使现在充电技术比较成熟的车企特斯拉在给特斯拉汽车充电时也需要充电电缆。电缆的存在让很多车主在给自己的爱车充电时会拉出很长一段电线,不仅不方便还容易造成事故。

  2016年2月1日东芝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小组首次将无线充电技术运用在高级电动公交车“WEB-3 Advanced”系列上面。WEB(Waseda Electric Bus)系列是早稻田大学2002年开发的一辆电动巴士。

  无线充电巴士的测试场地在川崎市殿町King Sky Front地区进行测试。测试WEB-3 Advanced电动巴士额定载客量为31人,最大续航里程为50km(公路行驶、不开空调)。搭载的是PM同步电机,最高输出功率为145kW。电池容量为40kWh,电压为331V。空车重量为5990kg。

  WEB-3 Advanced巴士搭载的是一套传统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装置,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解决无线充电,同时也带来不小的麻烦,在充电状态下会产出高频率的电磁波影响对其他利用电波的设备产生了影响。

  东芝的快速无线充电系统输送44kW时,放射的电磁波强度高出允许值10倍。

  充电产生高放射电磁波让这辆巴士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这将导致东芝无线充电巴士只能在特定区域内测试不容许东芝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016年6月东芝将31人巴士换成可以搭载45人的中型巴士,也是首辆在日本高速上行驶的支持无线充电的巴士。无线充电巴士测试路线选在连接川崎市殿町King Sky Front地区与羽田机场内ANA基地约11km的高速上,这辆无线巴士主要任务是接送ANA和ANA集团的员工。

image.png

  东芝这次路试抛弃原有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装置,采用了东芝新研发的“磁共振”无线充电装置,还采用了自主开发的充电板。新充电板与巴士车身左右偏离20cm、前后偏离10cm的状态下也能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磁共振无线充电系统符合辐射发射值(电力传输系统向周围辐射的无用电磁波的强度)相关标准,对利用电波的周边设备没有影响。但在快速充电的模式下依然会产生高频率的电波。
image.png
  东芝的新技术将44kW快速无线充电系统的供、受电板各分成了两个22kW的系统。使两个系统逆相供电,放射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减少无用电磁波。

  分成两个系统时,如果电板之间发生干扰耦合,放射的电磁波的强度和相位就会发生错位,导致电磁波的抵消效果降低。
image.png
  为此,研发人员通过电磁场模拟器计算出了电板之间的适合的相对角度,使无用耦合降为零。这样,使10m远处的电磁波强度减小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在保持44kW供电量的情况下,也符合作为高频波段利用设备的规定。

  在政府的扶持下,近几年来新能源车发展迅速,个人购买新能源车的意愿越来越强。与有线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可以解决有线充电桩现在存在的问题,能够顺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激光脉冲指的是一种脉冲工作方式,就如手电筒一样,一旦打开按钮就会一直工作,但是当打开后又立即关掉就会发出一个"光脉冲"。而对于阿秒,研究者曾这样描述它,无论你怎样聚精会神,你都无法看到它,因为它所持续的时间相当地短暂,甚至拍照时的快门都要迅速,想要捕捉到它是极其困难的。阿秒其实是一种计时单位,但其特殊的地方在于,这是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最短的计时单位。
b151f8198618367a6bffe658e58e6ed8b11ce5c8_副本.jpg
那么,研究阿秒光脉冲有什么作用呢?事实上,阿秒光脉冲对于人类探索宇宙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不仅仅要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世界的变化,还要从微观的视角来研究那些无法用肉眼捕捉到的事物,而阿秒光脉冲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那些运动过快的物质变化,方便我们对这些物质的细节进行观察。有研究者称:阿秒光脉冲技术会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首先在医学方面,阿秒光脉冲可以发现那些开始衰减的癌变细胞,将其提炼出来,帮助医生更好的研究病症在化学方面,科学家凭借着阿秒光脉冲能够更加精确地观测物质之间的反应;而在物理学方面,阿秒光脉冲可以使得绝缘物质变为导电物质。如此来看,阿秒光脉冲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确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2cf5e0fe9925bc31c3c87e3f922268bdc913708e_副本.jpg
诺贝尔物理学奖之所以授予这三位科学家,是基于阿秒光脉冲技术对世界未来科学研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力量是不可知的,因为它会带领我们走进更多崭新的领域。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汉斯·埃勒格伦公布获奖名单时说道:今年的获奖成果主要是以实验方法为主,而阿秒光脉冲恰好可以为人类在研究电子动力时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作为获奖的女科学家,安妮·卢·惠利耶在面对采访时也表示,此次获奖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a6efce1b9d16fdfa1032ec607872695896ee7be8_副本.jpg在电子研究中,其中常常会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想要弄明白其中的过程与原因,就需要特殊的技术来作为辅助,而他们所发现的以阿秒为单位的光脉冲,则可以更好的用来捕捉这些变化,并提供这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的图像。这将带领着我们打开新的电子世界的大门。在此前,德国就一直在阿秒光脉冲方面做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阿秒级光脉冲,甚至已经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社会,德国生产的许多治疗仪就都具备强脉冲光的特性。
0824ab18972bd40706cb1a99b6747b5d0eb30954_副本.jpg纵观诺贝尔物理学奖,每一位获得者都对世界科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射线,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便利;居里夫妇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推动着物理科学的发展;亚当·里斯和布莱恩·施密特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在实验室呕心沥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复盘中,找到物理科学的新发现,不断地实现突破与更新,为世界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奇迹,给人们的生活带去改变与幸福。
f2deb48f8c5494eeca53934be10805f298257e7d_副本.jpg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揭晓,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以及安妮·卢·惠利耶在阿秒光脉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份荣誉于他们而言,当之无愧!

盘点华为十三大高管毕业于哪些院校?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致力于实现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作为中国自主的品牌,在前些年的通讯技术领域可谓是做的风生水起。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华为的势头有所下滑,但是这不影响华为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那么华为除了过硬的技术之外,华为高层到底都是怎样的人物,能够带领这艘通信技术领域的航空母舰,乘风破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为十三大高管究竟毕业于哪些高校吧~

先来看看华为的董事兼CEO任正非先生的履历,其于1944年生,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大学可千万不要被这所学校的名字给忽悠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在虽然是重庆市当地的一所专科,但是在任正非就读的那个年代里,这所高校后来并入了重庆大学,任老也算是就读于重庆大学前身的高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任老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也算是很有文化的一位青年人了。

而从任老一手创办华为开始到现在华为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巨头,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其独到的战略眼光以及其背后团队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华为的董事长梁华先生,于1964年生,毕业于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博士。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这所高校对于武汉市本地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因为直到2000年,武汉市还有这所大学的存在。在2000年的5,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为了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梁华先生也算的上是现在武理的知名校友了。

而三位副董事长,徐直军、胡厚崑、孟晚舟也都是毕业于我国知名院校。在他们高考的那个年纪里,其实国内已经恢复了高考,所以他们也算是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第一批大学生。这批生源的含金量其实是很足的。其中徐直军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胡厚崑和任老的女儿孟晚舟女士均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其实孟女士的第一学历是中专,她在常州财经学校就读两年,而后去到华中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继续深造,这也是网上为何流传着孟女士第一学历是中专的原因。

而其余的华为各大董事也是均出自于名校,汪涛:常务董事和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主任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余承东、阎力大常务董事毕业于清华大学,徐文伟毕业于东南大学,何庭波、陶景文都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校友,李建国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彭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些大学清一色的都是国内知名的理工类院校。所以作为这种相对来说偏工科一点的行业,男生和理工类院校的毕业生是更吃香的。
WechatIMG30.jpg

未来制造是什么样的?中国制造现在走在哪里?久别三年的上海工博会,带来一些新启发。

IT与OT咋融合

要了解智能制造的趋势,唯一重要的线索仍然是自动化。能把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工艺改善结合在一起,才能理解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

超过1000平米展台的西门子,展出了三十多种方案。这是探视远方的一个不错的落地天窗,也能看到当下智能制造的落地场景。西门子提出了全新的大战略图景:“Industrial Operations X”。这似乎意味着新的工业操作系统正在诞生。

当然,真正的图景还无法准确描述,但未来工业的脉动信号却是强烈的。站在更高瞭望塔上的企业战略家们,正在为应战新的涛浪而动员起来。

智能制造是IT与OT的融合,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共识之下依然语义不明,歧路连绵。以前曾经讨论到底是IT和OT两拨人争夺主导权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OT已经完全恢复了自信,占据了一号位,而IT则重回辅助位的位置。

然而OT也在进化,自动化也不是大家熟悉的自动化。在过去四五年与IT相互较量的过程中,OT也变得开放多了,很多IT思维被引入进来。西门子提出了“增强自动化”概念,就是对OT既有技术的一种升级术。它将自动化的全栈技术,用数字化技术重新编织一遍。当前的智能制造的IT与OT融合,其实并非融合而只是强行绑定。这种通过接口方式的连接,并非是真正的融合。就像是一种粉刷术,用IT做涂料来粉刷OT原来的墙。而未来智能制造将会是一种天然的IT与OT的共生,涂料成为天然墙体的一部分。智能制造的IT与OT,不是融合,而是原生,就像双螺旋结构一样成为智能制造的基因。

为此西门子在现场展示了一种控制系统的全新形态。它将自动化软件平台,用最负盛名的IT编程平台Visual Studio的新一代轻量化版本VS Code作为底层,用IT视角重写一遍。这意味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毕业的人,也可以加入到自动化编程的行列里来。自动化的大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敞开。而IT人才则可以轻松踏进殿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编程,以前多用梯形图,以至于这门学科都有“堕落”的迹象。很多企业居然会觉得这跟电工,没有什么差别。这种观点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大军的加入。而现在,更多IT人才的注入,将是未来自动化的一股清流。

西门子从产品设计、到产线仿真、到机器实时分析,展现了全套软件的优势。它正在将所有的软件能力打包成一个“Xcelerator”平台,试图吸引各方生态伙伴,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帝国。创新者都喜欢“X”战略,无论谷歌,特斯拉还是西门子,它意味着探索未来的可能性。目前西门子的X平台战略图景清晰,但战术打法依然需要深度的迭代。眺望远方的落地天窗还有很多虚掩的帘幕,需要继续拉开。

软件正在成为制造界的新领袖。机器制造商,将不再是只单纯的提供一台设备,而是要交付两套系统:一套是物理机器,一套是数字孪生机器。一台机器设备,加上一台“虚拟机器”将成为标配。在工厂竞标的现场,越来越聪明的甲方,将不再只是看机器参数,也不是听取PPT的方案汇报,而是要求“虚拟机器”先运行一遍参数,然后才有“竞标上岗”的资格。这对OEM制造商,将构成巨大的挑战。只懂机械电气,而无法用软件打通全流程的制造商,可能会成为“机器土包子”而甩在时代的后面。这是一门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掌握的技能,无法通过机电工程师的悟性而自动升级。OEM制造商,需要按下“Reset重启键”,做出刷新自我的选择。

每一个自动化厂家,都不能对软件无动于衷。三菱电机的“未来制造”,将SCADA软件、3D仿真软件、以及数据分析诊断软件MELSOFT做了打包,首次在工博会联合展出。这是一种战略姿态。自动化厂家,需要盘算自家的软件资产。施耐德电气也展示了“未来工业”的思考,它所收购的剑维AVEVA软件,正在像蔓藤一样沿着硬件部分蔓延生长。更多的工艺知识也灌注在它的基础平台之上。

德国菲尼克斯推出了“虚拟控制VC”(Virtual Control)的样机,这是对未来控制系统的一次巨大的颠覆。它意味着未来的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将大大解耦,工厂现场的工程调试,将大幅度缩减。正如服务器的虚拟机一样,虚拟控制,借助于一台工控机就可以控制多个不同可编程控制器PLC,而非分管不同的任务。新的控制系统,正在招呼我们把头伸进未来的窗户。多年前收购了自动化编程软件KW之后,菲尼克斯推出了基于Linux的下一代控制系统PLCnext,已经展现了新一代控制系统的混合态。既有轻计算的功能,也可以进行高级语言的编程,为IT人员进入自动化打开方便之门。而强化关注低碳绿色的未来,也是这个绿色电气隐形冠军的新举措。它推出的GreenPro已经在“组织碳”开始了碳足迹跟踪,并在“产品碳”展开突破。

现场的神灵

日本欧姆龙自动化公司,非常强调“人机协同”,将人的技能软件化,与机器融合在一起。印象中,欧姆龙是一个最没有花架子的公司。我在四年前看到的欧姆龙的“匠艺自动化”的提法,现在看上去,依然在不折不扣的实践。欧姆龙的展台往往是最值得静心琢磨的地方,不在于自动化技术,而在于浸润全场的精益理念。它不厌其烦地讲述一个道理:人,如何与机器共生。熟练技工的技能,如何编码化?“工匠保全”是我喜欢的术语,它意味着OT知识与IT技术进行共生,需要管理者理念的更新,而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日本制造认死理,不会追逐概念风。每年看上去没有变化,但四五年就有大不同。

台达电子的举动,同样值得琢磨。很难定义台达的业务线。它既有PLC系统,也是多年全球第一的电源供应商,还有风扇等诸多业务。很多人小看了电源,它对于安全零容忍的特点,使得生产电源门槛极高。国内比较好的企业应该算是航嘉集团,在下游用户联想电脑的大力反哺下,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台达的智能制造,跟精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台达,居然是一个设备制造狂人。在它的PLC、电源生产线,所有的设备几乎全是它自己制造的。尤其是在收购了美国贴片机UI之后,整个产线的设备自产率会高达90%。锡焊机、光学检测机,都自己制造。然后,也将这样的电子制造线,出售给客户。自行制造设备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生产成为拧不干的毛巾。对于智能制造,台达电子提出的目标原则,“数年之内,大幅提升人均产值”。真是骇世惊俗。如此惊人的自动化率,如何实现?那就是不能靠单机设备突破,必须靠整条线的联动——这正是自造设备的逻辑。这需要大量的软件,将设备相连。目前,台达电子已经实现了大幅减少到目标。要拧出更多水分,仅仅盯着制造也不行,必须向设计端进军。改进设计理念,面向自动化的设计,才能一体化改进现场的效率。台达的经历,会让人觉得,精益依然大有可为。

再出海

在激光装备的现场,人们会由衷感到自己的渺小。因为这里的场面,实在都过于宏大。到处都是几百平米的展台,激光行业最擅长表演秀的济南邦德激光,一如既往的妖娆。告别机器的黑粗油腻,邦德将激光设备无论是外观还是营销方式,都整成邦德女郎的样子。这是工业界的清奇之风。

浮夸的空间背后,映射出一个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产业。激光行业可能是所有行业的“内卷之王”。听起来就是高科技的激光,在这里变成了白菜价。激光器是激光设备最重要的动力心脏。自从武汉锐科激光突破了美国光纤激光霸主IPG的技术护栏之后,激光器的价格就开始直线下降,导致激光设备的性能价格比,大幅度下探。功率瓦数的单价不断下降的激光器,就像是直奔深海的沉石,也拽着上面的麻袋不断探底。

很难赚到钱。但资本给与了很好的支持。聪明的企业,已经发现了新的机会,那就是到海外去。全球新建工厂明显增多,那些视野开阔的企业,就开始销售到海外。在国内有着深厚战略定力的广东宏山,成为行业的一面旗杆。从不负债,稳健经营。作为一家战略引领的企业,在海外的营收已经超过30%以上。但印度、越南正在祭起“反补贴反倾销”的长剑,指向中国方兴未艾的激光出口设备。目前看,中国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组织方式,来应对这样老套路的双反武器。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机器人行业。国产机器人呈现了跟激光一样的特点,宏大而内容空荡。中国机器人已经高速发展,2022年达到近30万台的产量。但那么多的机器人制造商挤进来,可以看出这个市场的门槛也变得极低。相互拼刺刀,市场变得残酷变味。这个市场还在等待洗牌的机会。现场看到了埃斯顿机器人推出的UNO高端机器人,可以高速高精度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感觉还是一个亮点。中国锂电和光伏的爆发,为机器人迎来很多想象空间。例如用在锂电池的一个场景的50公斤SCARA机器人,就基本由中国制造商垄断。这是一个新气象。但机器人还需要更多的这种突破,只有向高端机器人挑战,才有机会。但如何更好地生存,向海外进军无疑是关键道路。埃斯顿几年前收购的德国焊接机器人Cloos和英国运动控制器TRIO翠欧,正在成为埃斯顿的一个有效的国际渠道。

我在即将出版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中,提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是“中国制造再出海”。供应链大分流之际,供应链的移动已经无法避免。中国制造要采取主动措施,积极布局,从而在这次供应链板块重塑之时,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第二个就是“合成营出海”。中国制造现在出海,既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更有成熟跨国企业的一体化布局。不能再让企业单打独斗。那些金融、信贷、情报、智库、咨询等服务平台,都应该参与其中,保驾护航。

智能制造的产能需要出口,激光是一个好的观察样本。激光是最卷的行业,国内很难赚到钱,国外则有大量的机会。但激光企业的体量往往很小,即使领头羊大族激光,也只有150亿元的收入,远远甩开第二名友商。然而,激光也是中国的优势行业。如何让这样的产业健康成长,值得深思。再次融入全球化,换一种方式获得全球财富,是中国制造的新课题。激光行业正在接受这样的挑战。

产品线的边界在哪里

汇川技术无疑已经成为自动化领域最耀眼的黑马。在现场,人山人海。人们似乎怀着一点点朝圣的心情,来看望这个二十年前从华为出来创业的公司。它在2022年收入超过230亿元,它的人数也达到了2万人。汇川是一个胆大敢赌的血性公司,过去两三年它成功地“押中”了新能源汽车国产自动化的赛道。它的产品线太丰富了,几乎充塞了自动化的每个角度,从控制系统、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到各种网关、IO。更有进军机床CNC系统的雄心,还有什么是汇川不想做的?

这种打法,似乎成为中国自动化市场所喜欢的模式。每个企业都在扩充自己的产品线。这一点,对于过去通过并购而壮大的企业,优势会更加明显。美的工业在收购以色列的高创之后,就在它的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型PLC、驱动控制一体机、高精度工业相机。这些新扩充的设备,有效地围绕国内的锂电、光伏、半导体设备等行业而发展。

宜科电子在收购吉诺之后,也大大扩充了自己在现场自动化的地盘。在成功从德国巴鲁夫、图尔克的版图里,获取了远程IO模块的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之后,也开始进入了柜内IO。并开发了PLC控制器。同时,借助多年传感器的经验,也进入线激光领域。这使得宜科从“检测”领域,跃迁上升到“测量”环节。跟汇川20年一样,宜科今年也是20年历程。企业的成长,在这两年得到了急速的发展。

两大令人遗憾的事情

有两大令人遗憾的事情,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第一个:自动化企业”去工业互联网化”的意图很明显。跨国公司的自动化巨头们,似乎都不再多提工业互联网平台。当年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旗帜Predix早已云消雾散,成为江湖上的一个零落成泥的尘封传说。西门子在当年也同期推出了Mindsphere,霍尼韦尔、罗克韦尔等自动化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平台。然而,他们很快就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长矛收起而改为盾牌,化进攻为防守。Mindsphere平台早已经悄悄转型,一度成为西门子收购的低代码平台Mendix的背面支撑部分。现在,连这个名字存在的必要性,都也没有了。它已经更名为“Insights Hub”(洞见之港)。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每家都用软件加强自己的筋骨,用工业互联网打通任督脉络,为自己所用,非常好。但是要单纯靠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去打天下,还是非常难的。人们或许需要重新反思这条路的战略走向。

在国外的所有自动化公司之中,仍然在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战略的,看上去只有日本的日立Lumada。当年提出Lumada工程师背景的人,现在已经成为社长。战略也不好改吧。但它的业务成分要复杂得多,大量既有的数据中心、商业智能的产品方案都充塞其中。因此,这也绝不是一个新创业务的骨架。人们或许已经不再在意它的称呼是什么,但企业的战略却需要非常清晰它的内涵与边界。

第二个遗憾是,人工智能AI难以成为智能制造的主力军。它只能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尽管它带着最闪亮的高帽子。ChatGPT为AI赢得了广泛的口碑,在既有软件如微软、赛富时Salesforce,已经起到了价值倍增器的作用。但在工业领域,AI依然需要卖力的奔跑,寻找自己的阵地。在视觉检测等领域,AI有了巨大的突破。但这么小的舞台,还无法满足多才多艺的AI的演出能力。这并非AI无能,而是工业界没有准备好。工厂既没有能力将原有散落的隐性知识进行软件化,也没有意愿去花钱购买已经做好的知识包。工厂重硬件轻软件的老现象,面对全新的AI能力,再次浮现出保守的一面。工业领域的AI陷入了一种悖论,人们期待AI产出更多,但却不打算付费。做纯算法的AI企业,不得不附体在硬件上,寻求艰难的价值突破。

小记

一天半的时间,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参展的企业。既有欣喜,也有沉重。中国企业表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勇猛精进。而外企则展示深厚的技术功底,无论是工艺精进,还是数字化技术,都展示肉眼可见的全新护城河。看上去,竞争一点都不怕,都有各自活跃的市场。然而供应链的大变局,却也在分散人们的战略注意力。天田激光设备去年开始在中国收缩,上海的工厂也转让出去。但是,它在全球市场却增长了30%。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气动执行机构日本SMC公司,在日本本土市场的增长达到22%,超过了中国的增长。这是过去不曾发生的事情。这些略带一些异样的气息,意味着在中国市场的诱惑力之外,还有新的变数正在形成。中国制造需要建立新的格局,迎接别样的挑战。

(全文完)

本文旨在将部分地区的部分现象进行尽可能客观的呈现,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议题,不做任何建议和归因,只盼望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

1
第一个原因:疫情期间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张,政商关系需要时间来恢复

过去三年,为保证疫情对生命健康影响的最小化,我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既要又要”,但落实到地方依然难以避免层层加码。

疫情期间,行政部门的权力得到了扩张,甚至过去和经济管理关系不大的部门,也在参与防疫中获得了影响企业经营的权力。

权力本身是极其诱人的,扩张起来迅速,收缩就要慢些。这导致一些公职人员的心态出了变化,越来越不敬畏权力,不管多大的“官”,都想逞一逞官威。

前几天,山东临沂郯城一家美发店内,因为一项服务无法提供,客人立刻翻脸,并亮出公职人员的证件,威胁店主“我们大队的一会过来,看着哈”。
73c027d6cdd994fed403543f97ff6f6a.png
最后一查,原来该女子来自农业农村局,一个和商业管理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小职员,竟然能有“合法伤害权”,可想而知过去三年她是如何扩张权力、折腾老百姓的。

此现象并非个例,重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对公职人员的权力限制太少、骚扰企业的行为管的太松。事件发酵后,当地政府不是第一时间整改和处理当事人,而是派税务部门领导上门“说情”,要求小伙删掉视频。

最后在全网千万的阅读和全国人民的骂声中,该女子也居然仅是被记了处分,在有明显道德缺陷、德不配位的情况下,依然被当地政府包庇,保住了自己的“铁饭碗”!

可见当地已完全不适合投资,大家记住山东临沂郯城这个地方,哪个企业以后在这个地方做一毛钱的投资,都是脑子有问题,赔死了也活该。

言归正传,尽管在疫情结束后国家对恢复经济做了许多工作,但信任感要回归到疫情前,依然需要时间,尤其是地方主政者、执法部门和企业间。

对于这种现象,除了嘴上承诺,更要用铁腕方式治理违纪现象,谁敢骚扰企业直接按敲诈勒索判刑,我保证这么做,营商环境会大有改观。

2
第二个原因:熟人关系网被破坏,企业感叹办事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动市场经济和法制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是: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办事,有明确的法律边界,企业有稳定的预期。

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确实做到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基层执法者的观念意识和素质水平,很多地方能产生投资的主要动力,还是得靠熟人关系网。
640.jpeg

我们体制的特点是地方政府掌握的资源和权力较多,而权力又向一把手集中,除了基本行政权力之外,土地、资源、地方国企、事业单位,也在地方政府的权限内。

所以,要在地方投资,必须得到当地一把手的推动。我曾帮一个5G基站项目做地方投资,建设基站会涉及到工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部门,还有国企、学校、医院等其他企事业单位,一家一家去谈几乎没有落地可能,必须要靠一把手来推动。

所以在地方,真正的“招商局长”其实是当地的一把手,尤其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很多投资能拉来,都是靠一把手的关系和人情。

但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某些地区官员换的太频繁,难以给到企业稳定预期;二是官员经常带个秘书直接空降,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上下关系、政商关系信任感缺失,互相掣肘。

一些官员朋友和我讲,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时,经常会问:您在这边大约会干几年?如果你很快调任了,我的投资安全能否保证?新任的主政者会不会找我麻烦?

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事:某市一把手为打造旅游城市,大搞基建,导致财政负债累累,本想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拉投资,结果突发被调离其他城市上任。投资人立即选择撤资,当地财政状况到现在依然没有恢复。

有投资才会有税收和就业,有就业才会有消费。地方的一个大规模投资项目,需要审批、立项、协调、募资多项步骤,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才能落地,一个地方一把手如果干不了几年就被调走,会极其影响当地政策的连续性。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地方官上任有时会“空降”,即本身没在当地系统干过、不了解当地情况,带俩秘书就走马上任。

同样是一个我了解的例子:某南方城市,迎来一位从北方调任来的市长,这位市长有能力也有抱负,想在当地做一番事业。可发现下面没有自己人,各部门的利益盘根错节,总联合起来糊弄他,导致一切改革无法执行。

当这位市长想要整顿当地官场时,却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不断有人通过关系向上级举报该市长,阻碍其工作。甚至给市长挖坑,“围猎”企图将其赶下马,导致工作无法展开、行政效率极其低效。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当地主政者,面对如此复杂的地方利益团体,你敢拉投资吗?下面人送上来的投资项目,你敢批吗?

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地方官的调任方式造成了“流官”和地方势力互相拆台、行政低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纸面拥有权力的地方官并不能有效管理官僚群体。

这种现象也并非个例,去年发生的某市烧烤店打人事件,在网络舆情已经发酵、当地政法委已经下达缉拿通知时,主犯者陈某依然能在当地公安局的包庇下迟迟无法归案。

最后,这位刚上任不久的政法委书记,不得不从隔壁市调来自己的老部下,才成功捉拿了罪犯。当地基层官场之混乱,简直是荒唐透顶。

其实,官员的流动制度,本意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做强,出“土围子”式的塌方腐败现象,本意是好的。可在需要经济成果的当前,是否可以让官员的流动不那么频繁,或者在调任时增加其人手的配置。

3
第三个原因:考核指标繁杂无重点,基层官员工作缺乏意义感。

改革开放能让市场焕发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朝着“简政放权”的方向在走。只有给市场主体“松绑”,减少不必要的管制,才能让民营企业有稳定的预期。

结果现在有些地方,过度追求考核指标。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有篇文章写道:

“基层花了大量时间在应付各种清单和报表,有些地方动不动就搞个问题清单,但凡是巡视、督查、审计、环保、网络舆情、安全生产、信访、社会平安稳定出现的问题,都要清单化处理。没有问题,也要填各种报表,党建、经济、平安、改革、创新、生态、平安等工作,都有常规化的报表。”

我不是说这些工作都是没意义的,但应该有个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基本方针,在当下显得更加重要,许多指标不能因地制宜,不仅没意义,而且在执行起来还会损害正常的商业秩序,有胡乱折腾之感。

七月份,我写过一篇文章,经济并不发达的黑龙江伊春市,为了完成“文明城市”指标,把沿街商家门上贴的剪纸和广告标语强行铲掉,不仅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的执法常识,还毫无意义地破坏了商家的财产,就为完成领导的一个破指标。
WechatIMG35.jpg
基层官员对于各类指标也是疲于奔命,遂产生一种怪象:从上到下都陷入一种忙碌的状态中,而大家却体会不到意义感和成就感。老百姓觉得官员不干实事,官员觉得我都这么累了怎么还骂我。

我真希望那些定一堆指标的领导们,能多下基层问问网格员、县镇村的官员们,每天干的事有多累多没意义,把这些精力多放在经济建设上不好吗?少折腾不仅自己轻松,老百姓也乐意。

当然,有时这种事也不能全怪当地官员,正如吕德文所说:

“现如今,基层工作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任何一个工作都不能放松警惕,随时得紧绷神经,搞不好一点小事就酿成了大事。上级的巡视、督查、检查以及第三方评估,都得认真准备,排演到位,连衣食住行的细节都得领导亲自过问,就怕哪个环节出篓子。

基层最怕上级检查出了问题。只要是‘问题’,必定要整改,其中的流程繁杂不已。基层都已经习惯了‘零容忍’,能主动避免的一定要主动避免;出了点漏子,别解释,按照上面要求认真整改就是了。一个地方出漏子,影响的不仅是重要领导的仕途,还是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包大揽、什么都要的行政方式,必然会导致高压锅式的上下级关系,让不少人选择了用形式主义来应对调研。人民日报曾在前段时间发表评论《学好用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写道:

“个别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这些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其中,有驻村干部反映,20人的调研团却有50多人陪同,调研成了一场按部就班的演出。

只打扫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只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线路上来,对线路经过的群众、家庭突击培训,以备突然询问……整个调研成了一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实景演出’。”

恐怕,要改变这种局面,还是得坚持推进“简政放权”,简政不是不干事,而是要有重点,放权是不要让地方政府大包大揽,要让基层社会有自理能力。不要什么事都堆到行政部门身上,政府和百姓都难受。

举个例子,这些年因为社区居民和物业的矛盾,出现了多少群体事件。本来依照物业法,你让居民自己选举物业自己治理小区,矛盾就是物业和居民之间的,有些地方不好好执行,导致居民对物业的不满延伸到政府上。

还有一些城市,本身经济不咋地,最该干的事没搞好,倒是搞一堆什么“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指标。或者一些根本不涉及到民生,完全可以交给市场的产业,地方政府非要掺合着一起干,一个领导一句话最后干的稀里糊涂四不像。

让权力回到它应该待的地方,而不是大包大揽管一切。

就说这么多吧,仅仅作为我和身边朋友对于一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只要我们能持续地看到问题,建设性地去解决问题,经济一定会重回正轨!

(另外推荐一篇我前段时间写的对时政和投资策略预判的一篇文章:明年是政治大年,将影响每个人的利益)

640.jpeg
关于作者

仝麟阁,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发表文章累计超过100万字。千万级报道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研究领域为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问题,为500强公司、地方政府做舆情咨询和社会分析,在多家教育机构任兼职讲师,现居广州。

功能方面,Mate 60 Pro支持卫星通话,也接入盘古人工智能大模型。配置方面,搭载鸿蒙操作系统4.0系统,电池容量为5000mAh,支持88W快充。但华为官方并未在产品页面列出Mate 60 Pro的处理器信息,同时也并未说明是否支持5G网络,连新机屏幕右上角也并没有显示5G字样,仅表示“不支持电信3G/2G和移动3G”。

来自供应链端的消息,华为新一代的高端旗舰Mate60系列几乎全都是由国产元件打造,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

华为Mate60系列将是迄今为止国产化率最高的智能手机,没有之一。供应链端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华为Mate60系列带来的最大惊喜和成就,不在于它的芯片处理器和全新的信号通讯解决方案,而是它的到来意味着国产科技技术和供应链端,完全有能力实现全链路自主的智能手机产品打造。

据财联社统计,整整有46家供应商,正是这些供应商的努力,华为Mate60系列才得以问世。
f0449d20cbbe98d099e45a158cb392c1.jpeg

华为Mate60 Pro系列供应链曝光:

结构件方面,Mate60 Pro的供应商有东睦股份 、福蓉科技 、捷荣技术、兆威机电、金龙机电、长盈精密、电连技术、安利股份 、苏大维格和蓝思科技;
功能芯片模组方面的供应商有汇顶科技、宏和科技、聚辰股份、卓胜微;
ODM服务商方面有福日电子、杰美特;
显示模组供应商有联创光电、合力泰、长信科技、翰博高新、京东方A、维信诺、同兴达;
光学镜头供应商有昀家科技、联创电子、中光学、欧菲光、五方光电和东田微;
销售服务方面有天音控股、爱施德和百邦科技;
充电器配件供应商为奥海科技;
设备供应商有强瑞技术、利和兴;
声学方面有歌尔股份;
盘古大模型有创意信息、神州数码、华塑科技;
卫星通话有华力创通、盟升电子和隆盛科技;
处理器方面有力源信息、劲拓股份、飞荣达和芯源微。
整整有46家供应商,正是这些供应商的努力,华为Mate60系列才得以问世。

华为 Mate 60 Pro(12GB+512GB)官方备件价格:
全新屏 1999 元,活动价为 1399 元(更换下来的原装旧件,将无偿回收)。

电池 249 元

主板 3499 元

后壳 1099 元

长焦镜头 845 元

后置主摄镜头 698 元

广角镜头 265 元

TOF 深感镜头 244 元

前置镜头 270 元

适配器 199 元

数据线 59 元

卡托 12 元

随后,有关华为Mate 60 Pro的讨论引发全网热议。通过网络测速软件测试可以看到,华为Mate 60 Pro的平均下行速度达到了436.66Mbps,上行速度则是70.26Mbps。按照中国信通院《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2022年第三季度)数据,全国5G网络下行和上行均值接入速率分别为352.09Mbps和76.98Mbps。Mate 60 Pro的网速下行速度超过、上行速度接近上述数据。

华为回归,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或将迎来新变局。“未来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在短期内主要受芯片供应量的制约和外部不确定性的干扰。而在技术上,目前的芯片本身不具备优势,但对华为来说,是0和1之间的区别。”TechInsights研究副总监吴怡雯9月1日在微信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华为的国民好感度、消费者与经销商对品牌的信任与支持,是华为现在的最大优势。

网速回归5G

对于网上华为的网络测速结果,一位通信技术专家9月1日在微信上对记者表示,“4G的网速达不到这么快,华为(能实现)确实超出几乎所有人的预期。”

不过,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券商分析师通过微信对记者分析称:“华为Mate60 Pro的网速跟5G没有直接相关,5G很多时候速度都不如4G,国内很多基站不是独立的,主要还是看频谱。”

Mate60 Pro是否具备5G芯片仍待华为揭晓,但从网速来看,该产品已“回归5G”。中国早在2019年便开启5G手机商用,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14.9万部,其中,5G手机1732.2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8.2%。

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30亿部,其中,5G手机出货量1.02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8.9%。显然,5G已经成为手机的必备功能之一。
在华为缺席5G的三年中,其手机业务遭遇重挫,市场份额也被机构归入“其他品牌”之列。如今,伴随着华为旗舰“重返5G网速”,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或将迎来新变局。

搅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
有意思的是,就在华为上线Mate 60 Pro十几个小时后,8月30日凌晨,苹果发布秋季发布会邀请函称,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1点,将召开特别活动,主题为“好奇心上头”。按照外界预期,此次发布会有望推出iPhone 15系列。一天之内,华为、苹果均在新品发布上有大动作,“撞车”也令双方之间的火药味更浓。

多家国内媒体报道称,预计去年苹果Pro型号的一些功能会在今年的入门版中体现,比如A16芯片、灵动岛界面和48兆像素后置摄像头,但是当前的设计不会改动。更重要的变化将出现在高端机型上,包括重新设计外壳框架,使用钛而不是不锈钢,屏幕边框更窄,以及使用更先进的3纳米制程的A17处理器。此外,四款新iPhone都将转换为USB-C充电口以符合欧盟的新规定。

出货量方面,8月7日,Omdia预测,今年年底苹果iPhone 15系列出货量将达到7500万部,超过了去年同期iPhone 14系列出货量6740万台,但未达到2021年同期iPhone 13系列出货量8350万台。按型号预计出货量为低端系列(iPhone 15/Plus)约2600万台,Pro约2050万台,Pro Max约2850万台。

在华为遭遇供应链危机时,尽管其他厂商努力抢占华为留下的市场份额,但结果依然是苹果独占鳌头。Omdia数据显示,苹果iPhone 14全系列成为了全球今年上半年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令人吃惊的是,其最高端的机型反而是最畅销的设备。此外,Counterpoint 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苹果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营收和营业利润方面领先,这二者的份额分别达到45%和85%,创下最高季度纪录。

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实力毋庸置疑,但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今年3月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曾表示:“尽管受到一些先进的零部件和技术的应用限制,华为还是能在其产品的差异化上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在全球高端市场(600美元以上),华为还是能保持其第三的位置,足以体现其在高端产品上的沉淀。”

此外,与往年相比,今年华为在“恢复正常产品交付节奏”后,其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迅速回归。IDC数据,在2023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达到13%,几乎追平排名第五的小米。

展望四季度,如何看待两大厂商的旗舰产品PK呢?前述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Mate 60 Pro的功耗跟散热肯定没发跟4nm等相比,散热可以用贵一点的材料,功率可以想办法加大一些电池容量,但良率和成本都会比较有挑战(性)。”他还进一步分析称:“现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太好,产能空得也多,量不会太大,整体(出货量)4000万~5000万部应该还可以(达到)。”

华金证券则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称,华为作为中国高端手机代表厂商,Mate 60 Pro发布或将引领国内高端机发展趋势,有望加速带动中国智能手机回暖,加速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恢复。内容来源:CINNO整理
(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小米的经调整净利润为84亿元,这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经调整净利润水平。盈利能力提升背后,是小米今年首次提出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新经营策略。二季度,小米的整体毛利率达到21%,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为13.3%,同比提升4.7%,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的毛利率为17.6%,同比提升3.3%。

与此同时,小米集团也在持续进行降本增效以及优化库存管理。二季度,小米集团的整体营业费用为102亿元,同比下降2.3%,整体存货金额为385亿元,同比下降33.5%,为十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位。

在业绩沟通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在外部大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小米的经营业绩出现质变,主要还是内因的改变。“除了我们在战略层面做出了及时调整,在各项能力上,小米也都进行了提升,包括产品能力、管理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等等,通过这些能力的释放,小米经营业绩的改变将不只是一个季度的变化,而是持续的变化”。

手机大盘持续收缩

报告期内,小米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同比下降13.4%至366亿元,出货量同比下降15.8%至3290万台。

手机业务的持续收缩,并非小米一家之苦。根据Canalys数据,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0.1%,连续第六个季度同比下滑。卢伟冰表示,从市场情况来看,下半年整个手机大盘仍然会持续下滑,只不过下滑速度会有所收窄。

在市场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小米如何抵抗下滑?答案是高端化。8月初,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年度演讲中直言,“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他没有回避小米高端之路遇到的挫折,并将其视为近十年收获的最大成长,这也使得小米终于找到了高端化的正确方向。

财报提出,小米在手机高端化战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将秉持高端智能手机设计三原则,稳步推进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以及软硬件深度融合。

这是小米对高端化最新的认知,从数据来看,这一认知也在发挥着明显作用。根据第三方数据,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4000–6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至12.7%,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在整体智能手机销量中占比提升3.3个百分点至20.1%。

报告期内,小米的ASP(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为1112元,同比增长2.8%,其中,得益于高端化战略的推进,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ASP同比增长超过24%。

另外在新零售业务方面,线下渠道也是小米布局高端化的关键。财报显示,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来自线下渠道的贡献超46%。同时,小米之家线下门店的月均单店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超20%。卢伟冰表示,小米未来将继续推进高端化在线下的布局并发挥线上和线下的协同能力,全面提升门店运营能力。

发展更加均衡

相较手机业务收入的不断下降,小米其他业务在二季度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223亿元,同比增长12.3%;互联网服务收入为74亿元,同比增长6.8%。卢伟冰指出,二季度,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IoT业务的毛利率均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小米的均衡发展度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

截至2023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6.54亿,同比增长24.2%。2023年6月,米家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7.1%至8290万。

具体产品上,小米智能大家电业务在二季度增长亮眼,收入同比增长70%以上,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超9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50万台,洗衣机产品出货量突破30万台。

除此之外,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一。而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平板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三。

卢伟冰称,从IoT业务可以看出,小米不仅仅是一个品类在爆发,而是所有品类都在爆发,比如平板业务,是两年前开始重新从零做起,现在已经排名第三,这说明小米IoT业务的整体能力也比较均衡。

在互联网服务方面,2023年6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6.06亿,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9亿,同比增长6.5%。二季度,小米来自广告业务的收入为51亿元,同比增长13%,来自游戏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7.5%至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二季度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也同比增长19.7%至20亿元,这占小米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比重为26.8%,同比提升了2.9个百分点。

加码未来投资

8月初,小米宣布科技战略升级,并公布“两个长期”的科技理念,即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

对此,卢伟冰提到,在去年小米整体发展比较困难的时候,雷军在内部反复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投资未来。“大家今年从小米产品上看到的一系列变化,背后其实是小米的技术发生了改变,小米的技术正从过去的追随追赶开始逐步引领”。

财报指出,小米目前已经布局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二季度,小米的研发支出为46亿元,同比增长21%,小米的研发人员数为16834人,占员工总数近52%。按照规划,小米2022–2026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针对今年火热的人工智能,小米在财报中也提出,AI是小米长期投入的底层赛道,自2016年开始,小米建立并发展了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目前,小米AI领域相关人员超3000人。

同时,小米也在全面拥抱大模型。今年4月,小米正式组建了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在自研大模型方面,小米主要聚焦轻量化、本地部署,目前小米60亿参数的自研大模型已经在C-EVAL权威榜单上取得同参数量级排名第一,在 CMMLU中文向大模型取得排名第一的成绩。

对于外界关心的小米汽车业务,财报披露,二季度,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的费用为14亿元。卢伟冰对此则表示,“前几天我和雷总发微博,IP显示在新疆,大家都猜测我们是不是去参加夏测了。的确是这样,我们的夏测非常顺利。应该说,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规划不会有任何变化,并且进展超越了我们的预期”。

文/君剑

25日俄卫星社声称,俄罗斯已经着手准备在莫斯科建造高铁列车工厂车间,预计会在2027年造出第一辆高铁原型车,并紧接着开始测试。
4年造1辆高铁原型车,这个效率并不能算很高。不过这也是俄罗斯高铁计划的一部分,因为俄罗斯现在只有200公里时速的动车组铁路交通系统,但200公里到400公里这个速度区间,俄罗斯是空白的。而俄罗斯的计划,是要在2028年完成一个新的高铁项目,这个项目通行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现有的“游隼”号列车运行这段距离需要4个小时,而新高铁会将时间缩短到2小时15分钟。

1000_副本.jpg
(俄罗斯现有的一些铁路系统)
预计,俄罗斯的这个高铁项目需要投入1.7万亿卢布的预算资金,相当于接近180亿美元。但同时俄罗斯得解决列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就是不打算用中国技术。这一次负责高铁原型车研发生产的,是俄罗斯的锡纳拉集团,该集团正和俄铁合作开发高铁列车方案,预计2027年生产并测试之后,将量产车型,并在2032年之前交付50列八厢列车,实际总量可能会达到75列。

baa913af1c94ff02987a6786c250caf3.jpg
(中国高铁)
其实俄罗斯最近也有找中国谈合作,俄方的意思是中方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旅游、本地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投资。但从会议成果来看,俄方要的似乎主要是投资,也就是说,俄罗斯希望中国出钱,来推进“本土化生产”等一系列项目。这就等于中国出钱,俄罗斯完成自己的发展计划。

俄罗斯应该就是拉不下面子求中国,所以才会这样子。毕竟俄罗斯觉得以前中国也接受过帮助,现在位置对调了,实在有点儿不习惯,投资可以,直接引进中国的技术成果,俄罗斯觉得接受不了。
eda1a7ceb24e9822383417b0af7ad488.jpg
就拿高铁来说 ,中国其实有现成的技术和方案,从高铁标准,到铁路技术,再到动车、高铁列车,中国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俄罗斯需要什么,中国就能提供什么。

莫斯科地铁米丘林大街站等项目,也正是中方团队参与的成果,“中国方案”为莫斯科地铁带来了浓浓的“中国风”,这吸引了乘客的关注,也成为中俄友谊的象征性地标之一。
3cf84dc3df1ae3641491c4ac4eea7bb0.jpg

可见,中国确实能够完成俄罗斯所需要的工程。别看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那么长,但是中国还是有把握搞好它。俄罗斯自己搞高铁,应该也是为了自己设标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样太耗时耗力了。锡纳拉集团的工厂选址都还没确定,确定了也需要“好几十亿卢布”的资金投入,而越到后面,开销越大,如果出现拖沓,那就算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建造好了,也会找不到列车用。

bca1e6006ca32da310595558d91691ae.jpg
(中欧班列开往莫斯科)
所以俄罗斯也许需要务实一点,俄罗斯现在在高铁领域并没有什么技术成果,不如就直接找中国合作,这样效率更高,也更有保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最高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其次是位于长三角的宁波;以下是详细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城市排名前25
1 苏州市 67人
2 宁波市 56人
3 福州市 51人
4 上海市 45人
5 常州市 41人
6 无锡市 40人
7 绍兴市 36人
8 杭州市 31人
9 嘉兴市 23人
10 南京市 22人
11 长沙市 20人
12 北京市 20人
13 江门市 19人
14 扬州市 17人
15 温州市 17人
16 镇江市 16人
17 南通市 16人
18 湖州市 16人
19 泉州市 16人
20 武汉市 16人
21 唐山市 14人
22 金华市 14人
23 台州市 14人
24 成都市 14人
25 天津市 14人
细看上面名录,发现一个惊人奇观,江苏省的院士有219人,总人数排第一,接下来就是浙江省207人,江浙院士占全国人数的大半,难怪江浙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难怪全国百强县多出自江浙,看看院士的分布状況,答案就很清楚了! 文化底蕴深厚!!!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