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
线上教育
热解决方案 散热 制冷

注册于 3年前
个人主页被 10935 人浏览

回答
117
文章
34
粉丝
16

2、进化论的三大证据相继破灭
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们相继瓦解了。
比较解剖学,暴露了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
科学上,如果一个理论的证明违背逻辑,这个理论就不能成立,但是人们对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却没有深究,也是因为深究起来,就没有证据可言了。
例如用比较解剖学来论证进化,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征;因为人和猿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种循环论证毫无意义。
这种似是而非的“证明”贯穿于进化论所有的证据之中。
人云亦云,人们盲从地接受了它。胚胎发育重演律,逻辑上不能立足,理论上禁不起推敲,事实上是一个观察错误。
19世纪,德国的海克尔提出了重演律学说,认为高等生物胚胎发育会重现该物种进化的过程。
其实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说,这个假设就成了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如果进化存在,胚胎发育的“重演现象”很像在反映进化的过程;因为有重演现象,进化就是存在的。
这不但运用无意义的循环论证,而且掩盖了最关键的一点:谁也不明白“重演现象”和进化有什么关系,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其实,重演律是在生物学还很不发达的时候提出的假说,随着遗传学的出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论失去了理论依据。
既然过去的基因已经突变成新基因了,怎么还重现过去的特征呢?
就重演律本身,古生物学家古尔德也指出了该理论的致命缺陷,这些已是共识了。
现在,很多学者证明了重演律是一个观察错误。
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所著的《人的生命之始》( 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一书中,以详尽的资料证明人的胎儿开始就都是人的结构,例如以前认为胎儿早期出现的像鱼一样的“鳃裂”,实际是胎儿脸上的皱褶,完全是人脸的结构,被硬说成“鳃裂”。
胎儿在9毫米左右,身体下端的突起好像是尾巴,其实没有任何尾巴的结构特征,那是一条中空的神经管。
它发育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暂时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复了。
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残迹器官。
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认为那是人祖先的特征。
要按这么推理,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
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
古生物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进化中的过渡类型。
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进化就是谬论。
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三大证据之一。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也就是当时用“猜想”作了证据——这又是极不严肃的。

事实又是怎样呢?直到现在,发掘出的化石不计其数,禁得起推敲和鉴定的证据还没有一例。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学的“十大悬案”。
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 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一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
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 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
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一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
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
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
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
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和“露茜”还是不予更正,公众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进化存在,过渡类型化石就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没有呢?大家沿用达尔文的解释:化石记录不完全。
深入一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为什么单单漏掉了过渡类型呢?
《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 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
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埃尔德里奇曾根据地质历史的事实,提出了一个“间断平衡”假说,来说明过渡类型形成化石机率较小,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过渡类型根本不存在,而且该假说的进化机制在基因水平上看,是绝对不可能的。
image.png
德州白垩纪地层发现的人造铁锤,经分析,铁锤制造纯度非常高且稳定,远远超出现在的炼铁技术;铁锤木柄上的黑色部份已经煤化,说明岩层固化时,锤子就在那儿了。

1、暴露的问题被掩盖了
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下出土了许多精巧的石器工具,鉴定后确认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里人类进化的体系。
然而,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淡忘”了。
当盛行的理论受到冲击时,人们总是不愿意怀疑自己的信仰,即便面对事实也要怀疑或者不愿理睬。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奉命去鉴定。
她用了两种方法测定了铁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距今25万年。
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科学界无法接受。一个欧洲学者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改成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年代。
而麦金泰尔,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声望的教授,却从此失去了在相关领域里工作的一切机会。
已故的考古学家阿曼塔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发现了一个史前动物的颌骨,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发现是26万年前的武器。
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作任何调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业也从此被扼杀了。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一些人总在维护着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经验否定事实。
少数人的权威言论,代替了公众的思考。
权威们造成的科学舆论,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框框,公众很难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无条件接受权威的观点——科学在这里成了一种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一击,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
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理论的困惑,永远吸引着每一个探求真理的人。
image.png
一九一二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电子厂员工签名证实发现了这只从三亿年前的煤里掉出的铁锅。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
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
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
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
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地震,中国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
中国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最后胜利。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1666年8月病逝于北京,至死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
1668年康熙皇帝为汤若望平反,1670年再度发诏,颁用《时宪历》,沿用至今,谓之农历。

深圳 官方指导价直接给市场价打了7折,甚至5折,如果要求银行严格按指导价去给房贷金额的话,深圳房价回到201
?年不是梦……

2月8日,深圳住建局在国内率先提出,建立二手房成交价格参考机制,并发布3595个小区参考价格
深圳二手房新政:一夜之间,楼市变天

张启迪:十四五期间房地产税落地是大概率事件
文 | 张启迪(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CFA,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近期,决策部门关于房产税的相关表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2020年11月初,刘昆部长在十四五规划辅导读本中发表的《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一文中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亦提出,要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2月23日,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发表《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再次强调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房产税推进速度是否会加快?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当前决策层对房产税仍持审慎态度

征收房产税的提议最早大概可追溯至2010年。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2011年,上海和重庆两地开始房产税试点。此后,房产税推出的准备工作逐渐加快。房地产登记方面,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2018年6月,不动产登记实现全国联网。房产税立法方面,2013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2018年3月,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预计房地产税立法草案今年将进入人大审议” 。

然而,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近两年房产税立法推进几乎处于暂停状态。2020年5月以来,随着宏观经济趋于稳定,房地产税立法推进再度启动,但相关部门的表态趋于谨慎。5月14日,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在谈及“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进度时表示,按照安排,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有关方面正在研究起草房地产税法草案。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到“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11月3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还是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涉及房地产的内容方面主要仍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并未提及房产税推进和落地事项。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曾明确指出“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上述变化说明,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决策层对于房产税的推进更加谨慎。

二、房产税推出对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一)房产税可能对房价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房产税对房价究竟有何种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房产税对房价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主要是因为从国外经验来看房产税并没有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房产税推出会导致房价下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只说对了一半。从短期来说,在没有其他政策对冲的情况下,房产税对前期涨幅较大城市的房价将产生较大影响。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长牛已经超过三十年,居民部门大部分资产都是房地产。并且,房地产持有存在严重不均的现象。当前,房价上涨预期已经走弱,租金收入又无法弥补持有房地产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征收房产税不仅会对房价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可能出现大量抛盘引发流动性风险。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国外经验并不适用于分析国内房地产市场。从长期来说,房产税无法改变房价走势。然而,房产税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房价上涨的波动率,因此也会对房价产生抑制作用。总的来看,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房产税对房价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对短期房价的影响可能更大。

(二)一旦房价大幅下跌可能引发金融和经济风险

房价下跌可能引发以下五种风险,一是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一旦房价出现下跌,房地产企业存货价值将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也会上升,房地产企业抵押给银行的土地和房产价值也将下降,可能引发银行抽贷、断贷。其他融资渠道也可能出现收紧,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断裂。

二是居民债务风险。一旦房价出现下跌,居民部门抵押给银行的押品价值也将出现下降。这将降低居民部门的还贷意愿,大量居民债务可能出现逾期。

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房价出现下跌,城投公司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土地等押品价值也将下降,届时城投公司也将面临融资压力,可能引发城投公司债务违约。

四是银行风险。目前银行系统贷款存量的40%都直接或间接与房地产相关。一旦房价出现下跌,银行金融风险也将上升。

五是经济风险。由于房地产产业链条较长,涉及行业众多,一旦房价出现下跌,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投资也将出现大幅下滑,经济下滑压力也将加大。而且,如果上述风险形成共振,甚至有可能引发小型区域性甚至是系统性风险,这也是房产税迟迟难产的最主要原因。

三、房产税推出必要性正在上升

(一)推出房产税是实施双循环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国内大循环,而国内大循环的建立要求形成以消费为主的经济结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居民部门的支出大部分用于房地产,不仅造成了房地产泡沫,加大了金融风险,而且导致居民杠杆率大幅上升,势必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横向比较来看,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处于高位。如果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势必将对消费造成挤出效应。因此,继续依靠房地产发展经济已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尽快推出房产税,避免房地产再度过快上涨,以便于尽快实现居民部门需求结构的调整。

(二)推出房产税是实现房地产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中间经历多轮暴涨,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严重,这与房产税制度的缺失密切相关。由于持有房地产机会成本较低,致使大量资金参与房地产投机活动,导致房地产价格每隔几年就会经历一轮暴涨。不仅大幅推升了居民杠杆率,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加大了金融风险。在现有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中,房产税对于遏制投机活动最为有效。如果房产税能够落地,将有效提升投机成本,避免今后再度出现房价暴涨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推出房产税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三)推出房产税有助于减轻贫富分化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面临贫富分化问题。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严重危害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也会变弱。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疲弱,经济出现超预期低增长,跟美国贫富分化加剧有直接关系。造成美国贫富分化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速放缓,二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而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一方面,房价上涨促使财富向富裕人群集中,另一方面,房价上涨迫使中低收入人群不得不借入更多的负债购房。而负债的持有方亦是富裕人群。房产税推出后,有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居民杠杆率上升速度也将放缓,以上均有助于减轻贫富分化。

(四)推出房产税有助于改善地方政府收入结构

当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房产税作为直接税的一种,可以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具备开征房产税的基础条件。虽然房产税收入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替代土地出让收入,然而对于调整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同样有很大作用。并且,随着今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房产税政策的逐步完善,房产税占地方政府收入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最终将超过土地出让收入。目前,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超50%,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存量房时代。在存量房交易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中,土地财政模式将不可持续,征收房产税也将是必然选择。

四、十四五期间内落实房产税是大概率事件

(一)房产税对房价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政策进行对冲

虽然一旦开征房产税可能给房价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然而,这一影响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政策进行对冲。笔者此前曾多次撰文提议在推出房产税的同时降低房贷利率,这样既有利于稳定房价,也有助于降低居民债务负担。此外,还可以先在部分城市试点(例如一二线城市)试行房产税,之后再扩大征税范围。或者是先设立相对较高的收税门槛,之后再逐步降低门槛,以上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房产税推出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平稳条件下征收房产税风险较低

此前,诸多市场机构预期房产税将在2020年完成立法,2022年开始征收。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房产税的出台速度。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预计2021年经济增速将出现大幅回升。在这种情况下,尽快推进房地产立法工作是较为合适的。待房地产立法完成后经济也将完全回归正轨,届时择机征收房产税风险相对较低。

(三)房地产企业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是实施房产税的先决条件

近期,监管部门设置“三道红线”限制房地产融资。收紧房地产融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房地产企业杠杆率,降低房地产企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开征房产税做准备。如果房地产企业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届时即便是因征收房产税房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也不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风险。展望未来,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的治理再开征房产税是较为合适的。

(四)十四五规划中已暗示房产税将在十四五期间落地

202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区、市)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而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的80%以上。如果50%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势必将有新的税种代替土地出让收入,而这一税种很可能是房产税。因此,《意见》从某意义上来说已经暗示房产税将在十四五期间落地。

目前房产税的征收已基本不存在技术层面的障碍。考虑到2021年以后中国经济将逐渐趋于稳定,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也将得到有效治理,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冲以及房产税征收机制的过渡性设计,房产税在2021-2022年完成立法、2023-2024年落地是有可能出现的。鉴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都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也将持续面临诸多挑战,房产税的推出永远没有最好的时点。推出时间越晚,越不利于国内大循环的建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征收房产税是需求侧改革的必由之路,不仅有助于抑制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市场,提升资金在经济中的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稳定居民杠杆率,增加居民消费。只有切实推动房产税落地,才能真正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

04
如果一座城市老年人很少,其实它的发展也是失衡的。
说明这座城市步伐太快,走得太快往往会忽略弱势群体,或者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备的医疗条件,让老年人能够无顾虑的留下来生活,老了之后人会迁徙到别处去。
上海老龄化是事实,但这也侧面说明了在这里人均寿命长,医疗水平高,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
image.png
希望在看到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奔赴上海打拼奋斗的同时,更希望能看到更多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样的城市发展才是有温度的。
最后要离开宝林八村的时候,李姐说:“我们国家提出了一个叫做“9073”的养老格局,也就是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所以,对于我们居委会来说,就是要为这90%居家养老的,和7%社区养老的人服务,这一块街道给予的支持是很足够的,就是为了让居委会毫无顾忌的去服务好大家。”
image.png
评价一个城市发展优劣与否,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当然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进步,然而人文关怀也很重要。
社会是因为人而存在的,不要理所当然的冷漠,不要让老年人觉得终年凄凉而无法生存。
这就是我在宝林八村,一个普普通通居委会大妈身上看到的上海。

03
最近不经意间,刷到各种各样有关老年人的新闻。
有的老人用现金买水果被拒绝,有的老人没有健康绿码乘坐不了公交,还有的老人为了买一张火车票当场下跪,医院取消人工窗口使用APP预约就诊...
这一切都给老人在城市里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不便,也是极度的不友好。
image.png
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上网的1.8亿老人,难道就被这个数字世界淘汰了吗。
为此,最近国台办发布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完善健康码管理,便于老年人通行。
image.png
希望信息化在给城市带来便利的同时,能够少一点给城市里的老年人带来冷漠的数字壁垒,这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地方。

02
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上海对于养老服务的精细化探索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
越来越多这样的城市微更新也在上海其他老小区出现。
说一个最平常的吧,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上海得到了很大力度的推进,因为老小区加装了电梯,住在高层的老年人上下楼梯更为方便和安全,让悬空老人得以脚踏实地。
image.png
除了加装电梯,还有自动化扶梯,或是这样的木质扶手和醒目颜色阶梯,多样化的方法保障老年人的上下楼梯安全。
image.png
在七宝虹桥飞机航道下的小区,也在进行安装防噪音玻璃,甚至还有噪音补贴,以防老人生活长期遭受噪音干扰。
image.png
为了避免老年人发生意外,上海一公厕设置了智慧公厕,厕所内安装有报警按钮,如厕者发生意外可选择按钮报警,而系统还能在如厕超过15分钟后自动报警,提醒保洁员及时协助。
image.png
也是因为老龄化,上海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上门助浴服务,与第三方公益机构达成合作,进行了免费助浴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民政局一直重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2012年开始,由市级福彩金每年出资2000万元,每年完成1000户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室改造。
image.png
在上海,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本每个郊区的居住区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养老院、养老机构、长者招呼之家、日间服务中心、社区养老组织、助餐服务点、护理站、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养老设施。
然而,受老龄化困扰的城市绝不止上海一个。
山东,辽宁等地的老龄化率也高企不下。其实哪个社区没有老年人,但是能够做到上海这样的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少之又少。

查阅天眼查App发现,字节跳动与腾讯之间的纠纷案件高达633起,其中592条属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其次是名誉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著作权纠纷等。

从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来说,这场抖音和腾讯的“二战”,是一件好事儿,有利于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殖民体系打碎,迎来新的结构体系,诞生出大量的机会。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