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国产啤酒这几年日子不好过,首先得怪自个儿。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国产啤酒就是工业淡啤。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夜宵撸串时经常喝到的啤酒。几块钱一瓶,但越喝越寡淡的那种。
工业淡啤的特点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降低麦芽和啤酒花的比例,这样一来,口感更佳清爽,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麦芽不够,拿大米来凑,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业中已不是秘密。
在大排档一边喝酒一边看球的中国民众。在国内,最常见的国产啤酒就是工业淡啤。
问题就在于,国产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大米使用比例在逐年升高——这就有点不地道了。
以青岛啤酒为代表,在2002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了12.6%,大米的比例为2.9%。到了2010年,大米已经占据生产成本的8.1%了。也就是说,原来只是辅料的大米,可能已经成为“主料”。
这种情况,在几大国产啤酒厂商中普遍存在。结果导致,目前国产工业淡啤的原麦汁浓度偏低,平均集中在8P-10P之间。当原麦汁浓度降低,发酵的副产物会减少,啤酒风味就变淡
想当年,在遥远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喝国产啤酒也能喝得很嗨。当然,那时并没有什么进口啤酒可喝,而如今烧烤再好吃,配工业淡啤也可惜了。
国内酒厂的酿酒工程师们都认为,从经济效益上来讲,生产原麦汁浓度在11P以上的啤酒非常不划算。
于是,大量添加辅料、控制原麦汁浓度在较低水平,就慢慢成为国内酒厂的主流做法。
现在,一瓶啤酒的成本,包装材料占比最高,约为30%;其次是销售、分销成本及其他费用成本(税项等),各占20%;再次是制造、能源和人工成本,约占16%;成本最低的是原料,水、麦芽及酒花等费用只占14%。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水和忧伤。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尽管人们对国产淡啤“积怨已久”,但如果不是前几年进口啤酒开始大量出现,恐怕该喝的时候还是得喝,喝到嘴巴发酸,也权当是自己味蕾的错觉。
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啤酒的销量增速在2012年到2015年连续四年保持在50%到80%,挤占了国内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
确实,从2012年开始,大型超市的啤酒货架上渐渐出现过去从未见过的进口品牌。
最初见到的是严格遵循巴伐利亚“纯酿法”的德国啤酒。因为只用大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四种原料酿造,这类德国啤酒麦芽香气浓郁,风味口感醇厚,连浮在酒体上的泡沫也绵密扎实得多。
后来是品类繁多的比利时啤酒。国人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没有经过巴氏高温消毒和过滤,我们感受到酵母在瓶内持续发酵的风味。人们喝到了相当猛烈的修道院啤酒,也尝试过添加香料或果皮的小清新白啤。
再后来,手工精酿啤酒逐渐浮出水面。一般来说,精酿啤酒都是运用传统方法和原料酿造的全麦啤酒,由小型、独立酿造商制作。精酿运动最开始在美国兴起,国内近年也涌现了不少自制精酿啤酒,颇受国人欢迎。
喝过劲儿够的,人们更觉得国产工业啤酒淡出鸟,再难入口了。(最近听家人说我们老家的啤酒厂也黄了,记得八几年父亲春节时到啤酒厂用塑料桶装回的散装啤酒挺好喝的,那时农村办酒席喝的啤酒都是散装的;那时成火车进大麦,啤酒厂被一知名品牌收购后,进的大麦就非常少了,口感也喝不出原来的味道了,啤酒厂走向破产是必然。
问 有人说:“你喝的国产啤酒是啤水” 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