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
TNT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3年前
个人主页被 18496 人浏览

回答
181
文章
31
粉丝
24

来源: 投资实习所
仅 YC 一家孵化机构,CEO Garry Tan 宣称受到影响的就超过了 1000 家创业公司,Garry Tan 将此次事件称为创业公司的灭绝级事件(extinction level for startups)。随着各大 VC都在建议 Portfolio 公司将钱从硅谷银行转移出来,仅仅在 3 月 8 号这一天,向硅谷银行发起的提现转移资金就超过了 420 亿美金,任何银行应该都没办法应对这样的挤兑,因此昨晚硅谷银行就被监管机构 FDIC 关闭。

虽然现在被 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客户每个账户可以获得 25 万美金的保险资金,不过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存款低于 25 万美金的客户只有 2.7%,也就是 97.3%的客户在硅谷银行存的钱都高于 25 万美金,比方说像 Roku 这一家公司其 19 亿美金的 26%都放在了硅谷银行,这也说明了硅谷银行的客户是多么的优质,真真可惜了。图片
543c8c00b30a5037fb77fcca4e8a1242.png
如果这块不能得到解决的话,那影响将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下周可能很多创业公司就没办法支付很多账单了,下个月这些公司肯定也没法支付员工工资了。Craft Ventures 创始合伙人 David Sacks 呼吁美国政府部门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危机会快速蔓延。
cedeb26ee22a81d381fa75cd6a02ce73.png
针对这场危机,一些创始人调侃说现在是 VC 们真正提供增值服务的时候了,不过除了提醒大家外,VC 们应该也啥都做不了,甚至有的 VC 自己的钱可能也在硅谷银行里。不过也有例外,Greenoaks Capital 在去年 11 月份就已经看到硅谷银行的风险,并且提醒其投资的 Portfolio 公司创始人将资金从硅谷银行转移出来。

根据 Bloomberg 的报道,在去年 11 月份的一份电子邮件中,Greenoaks 管理合伙人 Neil Mehta 警告创始人,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一些银行可能会陷入困境,不得不向客户提供更高的利率,以应对美联储一系列加息措施带来的影响,否则他们将面临失去客户到竞争对手那里的风险。Neil Mehta 在邮件里写道,这些银行没有很好地准备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发放了大量长期、低息贷款。

因为这一警告,有 10 几家 Greenoaks 的 Portoflio 公司将资金从硅谷银行转移了出来,总计提取了有 10 多亿美金。而除了硅谷银行,Neil Mehta 警告 First Republic Bank 也有很大风险,不得不说 Greenoaks 在风险识别和管理这块是真的强,也许这块也会成为以后 VC 重要的一个能力之一。Greenoaks 目前管理的资金规模高达 150 亿美金,其是 Figma、Airtable、Canva 以及 Brex 等的股东。

不过对于硅谷银行这次事件的背后原因,我今天看到 Net Interest 写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对这个行业的风险做了比较全面的解释,这里简单分享一下,翻译借助了 ChatGPT,可以说 ChatGPT 的翻译质量比我用过的其它产品都要好,包括我非常喜欢也经常使用的 DeepL,如果翻译有疑义的地方,大家可以去阅读英文原文https://www.netinterest.co/p/the-demise-of-silicon-valley-bank

硅谷银行的消亡》---The Demise of Silicon Valley Bank

“_当你不工作时,你做什么来减压?_”这是硅谷银行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克在本周二的投资者会议上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他回答说:“我的建议是骑自行车。生活在北加州和半岛地区,我认为那里是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骑行地点。”三天后,贝克所在的银行被接管了。

我们之前曾经谈论过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利率风险以及行业是如何管理它的。在疫情期间,银行吸收了创纪录数量的新存款。从2019年底到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的存款增加了5.4万亿美元。由于贷款需求疲软,其中只有约15%被用于放贷;其余部分则被投资于证券组合或保留为现金。证券组合膨胀至6.26万亿美元,而2019年底仅为3.98万亿美元;现金余额也从1.67万亿美元增加至3.38万亿美元。

当银行购买证券时,它们被迫事先决定是否打算将其持有到到期日。这个决定决定了证券是被指定为“持有至到期”(HTM)资产还是“可供出售”(AFS)资产。HTM资产不会标记市场价值:银行可以漠视债券的贬值;无论如何,它们仍然以摊销成本固定在资产负债表上。相比之下,AFS资产则按市场价值计算——这是一种更纯粹的指示,但也注入了波动性因素进入银行的资本基础中。对于较小的银行来说,监管机构会忽略这种波动性,但对于拥有超过7000亿美元资产的银行而言,则直接影响监管资本。

最初,银行青睐AFS所提供的灵活性。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他们想要出售,可以毫不费力地这样做。然而,即使是从HTM组合中出售一张债券,整个组合也需要相应地重新标价。到2020年为止,约有四分之三的银行证券投资组合以AFS持有。

但随后利率预期开始转变,债券价格开始下滑。银行持有的证券组合标记为市场价值收益,开始出现亏损。2020年底银行AFS投资组合中未实现收益达390亿美元,到2021年底则转为了310亿美元的未实现亏损。但随后利率预期开始转变,债券价格开始下滑。银行持有的证券组合标记为市场价值收益,开始出现亏损。2020年底银行AFS投资组合中未实现收益达390亿美元,到2021年底则转为了310亿美元的未实现亏损。

为了止住出血,许多银行将可供出售证券重新分类为持有至到期。这意味着要提前认损失,但转换将保护资产负债表免受债券价格继续下跌的影响。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将3420亿美元的证券从可供出售类别转移到持有至到期类别,使其可供出售证券权重降至30%。其他银行也纷纷效仿:整个行业中,银行作为可供出售类别持有的证券权重从四分之三缩减到2022年底略高于一半。

但是,利率上升不仅在银行如何分类其债券持有方面带来了表面上的挑战;它们还引发了更基本的关于如何管理投资组合的挑战。虽然银行财务主管在2017/18年经历了短暂的收紧周期,但他们从未像2022年那样遭遇过如此剧烈的利率波动。

不同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摩根大通保留了大量现金,并选择积极管理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组合。CEO杰米·戴蒙在他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卖高价证券,买低价证券。” 而第五第三银行则决定等待再将其多余存款投入证券市场。“我们可以耐心等待,”该行首席财务官在2021年1月份的一次盈利电话会议上说道。第五第三银行可能过早地进行了操作,但仍然能够锁定比较好的收益率,而那些更早进入市场购买的银行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一些银行完全搞错了。First Republic 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十月份讨论过。另一个现在显而易见的是硅谷银行。

窥探硅谷的资产负债表

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年,旨在服务于萌芽的硅谷科技生态系统。修订后的法规简化了获得银行执照的程序,硅谷银行成为当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推出的72家新银行之一。它缓慢增长,在1992年房地产市场动荡导致大量核销之前幸存下来,并在几年后面对科技繁荣和衰退。

硅谷银行为科技公司提供一系列产品:存款服务、贷款、投资产品、现金管理、商业融资等。由于年轻的公司往往手头有更多的现金而不是债务,因此该银行大部分的收益传统上来自业务的存款方面。

由于风险投资基金的繁荣,许多硅谷的客户在2020年和2021年变得富裕起来。从2019年底到2022年第一季度,该银行的存款余额增长了三倍以上,达到1980亿美元(包括对波士顿私人金融控股公司的小规模收购)。与此同时,同期行业存款增长仅为“仅有”的37%。约三分之二的存款是非计息活期存款,其余部分提供少量利率。总体而言,在2022年底时,硅谷银行存款成本为1.17%(高于2021年底的0.04%)。

银行将这些存款的大部分投资于证券。它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在较短期可供出售证券中保护一些流动性,同时通过持有到期日更长的债券来寻求收益。从成本角度看,较短期可供出售证券组合从2019年底的139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第一季度峰值的273亿美元;而持有到期日更长债券组合则增加得更多:从138亿美元增至987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增加反映了将88亿美元的证券从可供出售转移到持有到期日更长债券组合中,但大部分是市场购买所致。

“根据当前的环境,我们可能会在1.65%至1.75%的范围内投入资金,”该银行的首席财务官在2022年初表示,指的是他想要实现的收益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抵押品等。
640.jpeg
问题在于当利率开始上涨时,抵押资产受到了严重打击。截至2022年底,硅谷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组合的久期延长至6.2年,并出现了未实现损失,从2021年6月的零增加到2022年9月的160亿美元。这是一个17% 的市场价值跌幅。较小规模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也受到影响,但没有那么严重。截至9月底,其账面价值跌幅达9%。

这次的资产减值如此之大,以市场价值计算,硅谷银行在九月底技术上已经破产。其159亿美元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损失完全超过了支撑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118亿美元有形普通股权益。

请记住,这些损失不一定要记录在银行的账簿上,因此硅谷的CEO可以毫无顾虑地骑自行车。尽管对于其利润率来说并不是很好——市场上现在有比该银行追求的1.65%、1.75%高得多的收益率——但情况并非致命。“好消息是证券组合不断还款。因此我们大约每个季度看到约30亿美元,”该集团首席财务官在他们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虽然需要很长时间,但预计这些损失将随着债券赎回而消除。

然而,CEO和CFO都没有预料到存款可能会更快地流失。这很奇怪,因为他们之前见过存款流失的情况。20年前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在2001年底客户取出现金储备后该银行的存款从45亿美元下降至34亿美元左右。

首席风险官可能已经察觉到了一些问题,但她没有逗留下来去找出原因。她在2022年4月离开了职位(在12月卖掉了一些股票),直到2023年1月才有人接替她。

这次,存款从2022年3月底的1980亿美元下降到2022年12月底的1730亿美元(并且截至2023年2月底为1650亿美元)。部分下降反映了整个系统的收缩。在此之前,过去50年中,在美国只有10个季度出现过存款流失;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四个季度的流失。但导致硅谷银行在上涨时获得存款份额的因素也是其在下跌时失去份额的关键。

为了重新调整资产负债表以适应流出并增加灵活性,硅谷本周售出210亿美元可供销售证券以筹集现金。由于亏损(税后18亿美元)将被吸入其监管资本位置中,该银行需要同时进行重组和筹集资本。

不幸的是,资本筹集从未完成。银行选择在Silvergate Capital宣布自愿清算的同一天宣布其资产负债表重组。我们上周在这里谈到了Silvergate。两家银行的业务模式非常不同,但财务挑战并没有改变。两家银行都难以控制债券损失,同时又失去存款。客户恐惧将硅谷银行少量流出的存款变成了洪水般涌出的局面。
640.jpeg

财政的心脏遭受重击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从未真正经历过银行挤兑。英国的北岩银行于2007年发生了银行挤兑事件,但当时尚未出现移动银行;人们记得的是存款人在其郊区分支机构外排队(耐心地等待)。2019年,在英国,WhatsApp上的一条虚假谣言引发了对Metro Bank的小规模挤兑,但这只是局部性问题,并迅速解决。去年底,由于有关瑞士信贷公司财务状况的担忧加剧,该公司单季度损失了37% 的存款;然而至少在国际范围内,高净值提款必须通过电话而不是应用程序执行。

当然问题在于,在线取款比通过分支机构处理更快更有效率。虽然挤兑事件可能呈现不同形式,但它并不会变得不可见。昨天Twitter上流传着风投公司指示组合企业将资金转出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 的故事。人们发布了硅谷银行网站难以跟上用户需求的截图。该银行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克(Greg Becker)被迫与顶级风险投资家进行通话。“我要求每个人保持冷静,并像我们在艰难时期支持你们一样支持我们。”他说道。
640.jpeg
硅谷银行的问题加剧了其相对集中的客户群。在其细分市场中,它的客户都互相认识。而且硅谷银行并没有那么多客户。截至2022年底,它有37,466个存款客户,每个账户持有超过25万美元。当业务繁荣时这很适合推荐,但是这种集中可能会放大反馈循环。

事实上,25万美元的门槛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存款保险的限制。总体来看,在此之上余额较高的客户占据了硅谷银行存款基数的1570亿美元,并且平均每个账户持有420万美元。该银行还有另外106,420名账号完全得到保险覆盖,但他们只掌握48亿美元存款。与更注重消费者定位的银行相比,硅谷银行的存款基数非常偏向于未经保险覆盖的存款。

那么该如何满足顾客对于存款需求呢?

它无法利用其持有至到期证券组合。出售一张债券将触发整个组合的市场营销,而银行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吸收这种影响。

它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就像信贷苏黎世试图做的那样)来诱使存款人回流。特别是硅谷银行管理着1610亿美元的表外客户资金(截至2月底),可以将其吸引回其资产负债表上。但该银行已经为存款提供了1.17% 的利率,几乎是大型美国同业中位数0.65% 的两倍。此外...超过250,000美元,您就没有保险了。

它可以借入这些资金。去年,硅谷银行向旧金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借了150亿美元,并且还有更多可供借用的余地。我们在上周讨论过旧金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Silvergate相关问题。他们撤回对Silvergate的融资额度,导致其破产清算。年底时,硅谷银行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借款人之一,占总预付款项金额17% 。为锁定这笔借款,硅谷银行不得不抵押190亿美元的资产。问题在于这并不便宜:2022年末时该银行支付了4.17% 的总短期债务成本,在其中联邦住房贷款是最大部分来源 。相比HTM证券组合1.79% 的收益率而言,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企业方案。

所有这些现在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其危机意味着为弥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组合损失而进行的增资被撤回,导致硅谷银行资本不足。早些时候,该银行被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门关闭(他们最近非常忙碌,因为还有Silvergate),理由是流动性不足和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被任命为接管人。所有受保护的存款已转移到一个新成立的银行——圣克拉拉国家存款保险银行(DINB)。与此同时,未受保护的存款人则处于悬挂状态。他们将在下周收到“预付股息”,未来的股息支付取决于FDIC出售硅谷银行资产情况。

幸运的是,硅谷银行的解决方案仍然很新鲜。2021年该银行规模扩大到足以让监管机构要求其按三年一次周期制定“生前遗嘱”。硅谷银行于去年12月提交了第一份生前遗嘱。

后记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一事件可能会投下长时间的阴影。美国最后一次银行破产已经过去了868天,接近历史最长纪录。与此同时,消费者已经习惯了风险,这体现在未保险存款(包括数字钱包)的增长上。

银行危机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很少连续发生。这很重要,因为政策制定者有倾向于围绕上一场战争制定监管规则。美国压力测试涵盖各种不良信贷情况的方案,但几乎没有考虑利率冲击。10年期国库券收益率严重逆境情景为0.8-1.5%;基线情景反映出更浅层次的衰退,并包含3.2-3.9% 的收益率。

在欧洲,利率风险由监管机构通过流动性覆盖比例(LCR)进行监督。它要求银行持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流动资产(HQLA),例如短期政府债务,在30天压力情景中可以出售以支持银行运营,并由监管机构设计该压力情景。在应对压力情形时,银行需要持有相当于预计现金流出量至少100% 的 HQLA。

Credit Suisse 在承受存款外流潮时具备平均144% 的 LCR (尽管较第三季度末192% 有所下降)。硅谷银行从未被联邦储备委员会要求符合 LCR 要求 - 尽管作为美国第16大银行之一, 它被认为太小了 。这是遗憾的事实 。监管并非万能药 ,因为银行是受支付来承担风险的 。但是 ,一个适合当今风险的监管框架似乎是恰当和必须寻找到解决方法之一 , 这也许正是美国政策制定者正在奋斗着做到的事情 。

最新消息,有人建议马斯克的 Twitter 应该收购硅谷银行成为一家数字银行,马斯克回应说对这个想法持开放态度。
82f0b6aa6bf3a2f10631bb0ad11bff5b.png
正如 David Sacks 所说,希望这个事情能得到快速解决,否则对于整个创投圈来说后果不堪设想,并且可能会继续蔓延到更多行业。

1911年10月10日晚,鄂州人程正瀛如约对空扣动扳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此打响。这对后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正所谓:「千秋功不朽,射落皇冠第一枪」。

辗转百余年后,同样的情绪在武汉上空炸裂。进入2023年3月,东风公司旗下的数个乘用车板块与湖北省政府联手,相继进行大幅度的降价促销。其中,东风日产艾睿雅降价9.8万,东风雪铁龙C6降价9万,日系、法系、自主品牌的数十款车型都以万为单位让利。很快湖北当地的其他合资、自主品牌也紧急入局,甚至连当地比亚迪的经销商都在跟进。今年,中国汽车市场最大声量的价格战在湖北首义。

自年初特斯拉降价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就已经在酝酿。在造车新势力和部分传统燃油车厂家跟进特斯拉后,众多的品牌选择了犹豫。现在,东风和湖北的动作,打开了观望的防护堤,降价的洪水奔涌而出。在不到72小时内,已经有整车厂家的库存告急、经销商的销售告急。从2020年1月23日至今,中国汽车市场第一次传出抢购的消息。

在各方对东风与湖北联动的评说战中,中国汽车市场的寒意最没有争议。经过几年的坚持折腾不放松后,连财大气粗的整车制造商也熬不住了。同样的现实,笼罩着众多的家庭。除非强刺激,否则普罗大众真的不会掏钱包。担忧越来越重,前路越来越模糊。

坐火车去湖北买车的争吵声,盖不住外贸订单流失的现实。茂名的老板们关闭了电子厂;杭州的服装厂还没开张;苏州的台商们在为客户不断砍单发愁。美国、欧洲等地订单神秘的消失了。找工作的人比工作还多,他们不需要买车。

武汉车谷的降价吸引不了同城半导体大厂的白领们,虽然他们的领导说美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没有影响,但许多年轻人还是被迫自动离职,甚至被逼主动补缴购房差价;北京后长村的武汉兄弟,甚至不愿意把身份证借给要在汉阳买车的姐姐,免得她后悔;上海张江的IT男看着视频中抢车的画面,露出了不解的表情,担心他们在汉阳的专营店里下手过猛。

难以名状的现实,让中国汽车市场2月份向好的力度,大幅低于专家的预期,终端消费市场乏力依旧,传统燃油车的销量继续被压缩,新能源增速放缓,不景气成了新常态。中国汽车市场巅峰期已过正在变成现实,接下来就是淘汰赛。

现在,采取自杀式的降价,可以刺激刺激消费者的神经,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久违的订单,却很难持久。即便有金刚不坏之身,长时间超剂量服务用胡僧药,连西门庆都呜呼哀哉了。湖北为此设置的期限是一个月,「卷」才刚刚开始。

湖北车市的动作肯定会摧毁旧体系,却很难建立起新世界。目前,还看不到其他省市和品牌有跟进的意思。再过几天,等各大品牌晒出在当地订单量的时候,会刺激各方重新做决定。无论是传统燃油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担心今天不参卷,明天连卷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更会后怕。

就在湖北车市制造出消费复苏的同时,特斯拉再次下调了多款车型的价格,这一次的降价首选美国市场,其他地区应该不会等很久。

不搞ESG,企业谈什么走出去

根据2022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2022)》显示,2022年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在创造社会价值、防范社会环境风险、提升ESG治理能力方面取得积极进展。93.3%的央企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具备ESG专业资质或相关从业经历,较2021年上升2.3个百分点;61%的央企上市公司明确了ESG工作主管部门,较上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97.4%的央企上市公司已开展ESG重大议题识别,超八成参与或自行组织ESG培训,均较2021年明显上升。

蓝皮书以426家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评价对象,对其ESG治理水平、社会环境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企业具体表现形成四个系列指数,为国务院国资委统筹推动央企上市公司ESG工作提供参考。

由此可见,央企在ESG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有部分原因在于国务院国资委对国企、央企在ESG披露上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将推动更多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2022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还首次举办了央企上市公司ESG专项培训,64家央企集团在京代表现场参会,320家其他央企集团及控股上市公司代表线上参加培训,共计98家央企和286家上市公司全程参与。

2022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明确要“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期国内外的ESG立法趋势也显示,ESG信息披露正在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内外ESG立法趋势

ESG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主动性、自愿性不足等问题,甚至出现了“漂绿”等不道德的行为。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和参与方的自觉,ESG发展困境很难得到解决。而通过立法强制性,以明确法律法规来督促和监督ESG行为,将更为有效。

国内
中国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ESG进行立法,相关管理标准或准则主要是深交所、上交所等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以及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市超过半年的4566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有1431家公司发布了2021年ESG相关报告,占比仅为31.34%。

不过我国对ESG中的E,即环境领域,已经展开了一些立法层面的工作:《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同时,在管理上,也日益形成体系。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河北等地方发布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排污许可管理平台已纳入碳排放数据系统。
ae7e3e4aba22bdaead51a9d85eb8502f.png

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意味着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证监会表示,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核准制下的发行条件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

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方案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国际
国际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去年发布的关于企业可持续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两份征求意见稿,目前已完成意见征求和修改,相关内容将在2023年二季度公布。

ISSB主席Emmanuel Faber在蒙特利尔举行的 IFRS 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在董事会一致同意并正式投票程序后,新标准将于 2024 年 1 月生效。这个ESG披露准则,很可能会被全球采用。

欧盟于2014年10月颁布的《非财务报告指令》(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首次系统地将ESG三要素列入法规条例。自此之后,ESG相关的立法便驶入快车道,分别针对ESG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非财务风险评估等领域进行政策以及法规层面的规范及要求。ESG逐渐从理念演化为指导原则,进而成为法律。
73a8fc48d1aed7c5756de9142d07a9f1.png
2022年11月28日,《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在欧盟理事会获得通过,立法程序完成,以更严格、全面的强制性要求替代服役8年之久的《非财务报告指令》(NFRD,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成为欧盟ESG信息披露核心法规。

CSRD 将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升到与财务报告相同高度,旨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可靠、相关和可比较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为管理部门、各相关方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依据。

同时,CSRD报告中要求包括披露碳排放和管理相关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具有全球的区域、行业和机构规模普适性,以及是目前在全球投资组合管理中最为关注的信息,CSRD也将成为推动企业碳管理的重要助推力量。

不同于目前国内针对企业较为宽泛的ESG信息披露要求,CSRD需要企业从内而外、自上而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发展、商业模式、运营管理、风险管控、上下游供应链等各个环节。
独立鉴证机制也对企业ESG披露的信息质量提出严格要求。此外,由于更细化的披露要求与更广泛的披露信息范围,CSRD指令的发布也显著增加了企业成本,例如监管成本、人力成本等。

从直接影响来看,如果在欧盟境内有分支机构或者经营实体的某中国企业,并且达到CSRD适用范围的标准,若其无法遵循CSRD提出的相关信息披露规定和合规等要求,则将面临经营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客户订单大幅下降、企业形象声誉受损的困境。根据统计,在欧盟设有子公司的中国上市企业共674家,其中,依据CSRD覆盖范围筛选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电子行业、机械行业和汽车行业公司数量排名前四。

从间接影响来看,由于CSRD要求企业披露价值链信息,如价值链延伸至欧盟以外,则需覆盖相关国家的信息。如果中国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最终用于向欧盟国家出口,该中国企业也是供应链中的一环,仍需要履行合规义务,依规披露ESG信息,不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要求的中国企业则会受到相应业务停滞影响。

截至2022年,已有10家中国企业在欧洲完成上市,还有35家中国企业已公告拟在欧洲交易所上市。当前,CSRD对在欧上市企业ESG披露的信息质量提出严格要求,然而这些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信息不完整、数据质量需提高、整体信息披露率较低等问题,以碳排放量等为代表的部分关键指标更是严重缺失。CSRD的发布或将给拟赴欧上市公司带来一定阻碍,对已在欧上市公司产生约束,不满足其要求的中国企业或将会受到上市终止、业务暂停等不利影响。因此,在依规、完整披露ESG信息等方面,中国企业仍需开展相关工作。
3c9ced7270358a7cdb73f3203802123e.png
2022年4月1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其中,《指引》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ESG)”。
在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ESG已然成为主流投资理念。港交所及国际资本市场对ESG报告都有强制要求。

来源:绿水萍踪

01

提振企业信心是对的,但收效究竟怎样?国际贸易生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抢单老板们的陈述无疑最具真实性。

浙江资深外贸女老板
ab96debf1be4d0eff30e12e4c983dbbb.png
“其实做外贸行业的都知道,对于大客户来讲,不是见一次面就可以把订单拿回来,这样做只能说有点助力,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因为拿这种大客户的产品订单经历的时间会比较长,有些甚至需要拉锯一两年,见一次面就能抢到订单,这不可能。

很多订单被波兰和克罗地亚抢走了,他们也在开工厂,抢了我们很大的份额。这两个国家都在给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家供货,飞升的海运成本对大家影响很大,他们交货期是1~3天,我们绝对做不到。以口罩为例,我们的运费比货值还要高,非常被动……”

上海吴老板

“外贸老板们为什么往国外跑?是因为现在整个形势不好。海外订单急剧下降,外资到中国投资减弱,这两剪刀下去,外贸很难发展。如今中欧贸易持续下降,曾经10个厂家面对15个采购商,如今10个厂家的上游资源只有5个甚至3个采购商,这样的话,产业链无法匹配,意味着大量工厂要倒闭……”

02

企业家们很客观,海关数据和中国春季订单总量显示,2023年1月份,欧洲对中国订单减少50%,北美减少了40%。

断崖式的下跌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2022年中国外贸总额6.31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口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8,776亿美元,进入下半年后一切都变了……
35f0ac5b5bfeabfbbe110ea274d22d0f.png

欧盟已开始重新匹配产业链,2019年欧洲对东南亚投资是69亿美元,2021年达265亿美元,暴增384%……但对于大陆市场,确有大量西方发达经济体不断转移,这些,实际大家都看得到。

香港统计署数据:2023年1月进出口同时下跌百分之30.2和36.7%,不少媒体惊呼:香港外贸已跌入了70年来极值,拯救外贸刻不容缓。
040123741388fa6aab71f035a3d22c9f.png
其他国家呢?——新华丝路数据库显示:

新加坡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9%,季节性调整环比计算增幅为5.7%,为866亿新元(折合RMB4027.85亿)。

韩国2023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和7.4%。

印度工商部2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5%。

2023年1月越南外贸进出口总额下跌17.3%,2月开始反弹,增速11%。

马来西亚2023年1月进出口总额增长2.7%和1.6%。

墨西哥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6%。
6d8e2ccbf855df1b05f542e248bca530.png
……

2022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3%,回落较大,下面部分国家2022年经济情况:
90bc773d523054308ba7f59f1c7bf3c5.png
此外加勒比地区平均值为4.7%,南美2.9%……

03

西方经济发达体产业链为什么要向东南亚转移?仅仅因为人工和生产资料成本低吗?笔者不否认资本的逐利性,但更相信营商环境才是决定优质资本去留的关键。

有网友发文称:浙江等地许多企业因接不到订单而濒临破产,还有企业引发了罢工……

这种现象并不意外,我们的产能满足的是国内国外两方面,如今两个方面都开始萎缩,内因是根本,外需只是变化。

作为经济发动机,外贸既受体制左右,也被金融政策制约,中国M2过量增速也是外贸受创原因之一。

2022年底,我国M2总量266.43万亿,全年增幅28万亿,增幅11.8%,世界高通胀之最的南美为8.4%,1月又创7.38万亿新高,增幅12.6%,货币总量达到273.81万亿,高海拔的M2导致汇率不稳定……不少外贸商称本该盈利的合同,最后却因汇率巨幅波动大量亏损,货币稳定性是外贸存活的基础保障。

04

如今,世界上下游产业链和区域国家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美国为例,制造业回流已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2021年必需品制造商回流和外国直接投资的FDI带来了约26万个就业机会。
d822bc1321ebc0632d4863c17d78df47.png
制造业是全美500个州县经济引擎和主要雇主,制造业的回流,这几年来增加了150万个就业岗位。

2022年迄今为止,美国就业市场全年强劲,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以下,2023年1月更是降低至3.4%,为50年来最低水平,劳动参与率升至62.4%,非农就业率升至51.7万。其中工业机器人和IT订单净增40%(2021年仅为21%),人工智能和IT时代,制造业已成为北美“复兴”的基础,也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制造业未来格局。

除了制造业回流带来的变化,金融业增值以及美元回流也将通胀转嫁了出去。

飞艇误入事件中方再表态!美方称发现第2个气球 外交部回应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23年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78c4ebcd75a0b4a24d0b7cbae66ac986.png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美国国防部称,拉美地区上空发现了另一个中国的监测气球。美方还称,在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中国的监测气球曾三度飞越美国,中方上述气球的用途是什么?

毛宁:关于你提到的拉丁美洲上空的气球,经了解核实,有关无人飞艇来自中国,属民用性质,用于飞行试验。受气候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这一飞艇严重偏离了预定路线,误入拉美和加勒比上空。中国是负责任国家,一贯严格遵守国际法,已同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并妥善处理,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任何威胁。各方也对此表示理解。

关于你提到特朗普执政期间中方气球3次飞越事,我注意到,特朗普已经予以否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美方确信他们击落的是间谍气球,你可否说明为何中方说这是一个民用气象气球?

毛宁:中方已经多次向美方介绍有关情况。这艘无人飞艇是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目的。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了预定航线。这完全是一次不可抗力导致的偶发意外事件。

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一贯严格遵守国际法,尊重别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历史证明,经常践踏国际法、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是美国。我们已经表明,这完全是一次不可抗力导致的偶发意外事件。美方刻意渲染炒作,甚至武力袭击,是不可接受的不负责任行为。

英国天空电视台记者:气球事件发生后,世界正在密切关注中国。中方是否意识到当前局面有多危险?是否应避免针锋相对引发局势升级,尤其是如果美方搜集到的碎片显示气球确实是间谍气球的话?

毛宁:中方已经多次介绍情况。这次事件完全是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美国国防部自己也声明“这个飞艇不会对地面人员构成军事和人身威胁”,美方不顾中方反复说明,执意动用武力,明显反应过度,中方坚决反对。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这种偶发意外事件,双方特别是美方应当以冷静、专业、非武力的方式妥善处理。

(综合外交部网站)

国铁集团堪称巨无霸中的巨无霸,注册资本达1.739万亿人民币,高居国内企业之首。它在全国各地拥有18个铁路局,是我国员工人数最多的央企,全国员工超200万人,遍布各省市,远超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在国铁集团的带领下,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约4.1万公里,占到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近70%。国铁集团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454df8c482eff1677295d540a190974.png
九个月亏损近千亿
曾经的国铁集团,还是很赚钱的。建国后,国家铁道部肩负政府和企业双重职能。90年代,政企分离渐成主流,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承担铁道部企业职责。后来,“铁总”启动混改,引入社会资本。至2019年,“铁总”完成公司制改革,成立国铁集团。随着混改完成,以及旗下广深铁路、京沪高铁、哈铁科技等优质资产陆续上市,国铁集团迎来最好的时光,2019年实现净利润25.24亿。
谁也不能否认我国铁路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不过铁路如今的巨亏,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铁路集团公布的最新财报,2022年前三季度集团总营收规模为7822亿元,但净利润却亏损947亿元。前三个季度,国铁集团亏损额分别为461亿元、343亿元、143亿元。九个月的时间内,国铁集团总亏损接近1000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约3.5个亿。同时,集团负债总额为6.04万亿,这等于三个恒大。
千亿巨亏和负债累累,国铁集团何至于此?难道全国14亿人口,也养不活高铁吗?其实不然。首先,国铁集团是从2020年开始亏损的,当年亏损555亿,2021年又亏损498亿元。而疫情黑天鹅,正是在2020年出现的,它给铁路运输带来史无前例的持续性严重冲击,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均出现断崖式下跌。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客运收入仅965亿元,同比减少599亿元。因此,疫情冲击,是国铁集团连续三年亏损的最大原因。
其次,即使困难的时候,国铁集团为了整个国家铁路和交通运输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依旧保持高位运行。据悉,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对稳住经济大盘的拉动作用,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力推进102项重点工程中的涉铁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3亿元,投产新线2043.5公里,其中高铁995.9公里。为了配合国家下好整个国民经济的这盘大棋,国铁集团持续巨额投入,这也是造成亏损的一大原因。

最后,作为一家央企和国企,国铁集团“铁路客货运输为主业,实行多元化经营。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统筹安排路网性运力资源配置,承担国家规定的公益性运输任务”。换而言之,国铁集团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和赚钱,而是服从国家国民经济大局,以服务民生为主。在最近三年的特殊时期,国铁集团为国家和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亏损或盈利作为评判标准。

夜钓遇上“怪大虾”

“当天我刚好休假,感觉温度已经稳定下来了,所以便想着去夜钓试试看,没想到下竿没多久就有了动作,但是浮漂的漂相很奇怪,我打了好几竿都是空杆,就在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浮漂没调好的时候,接下来的一杆却钓上来个东西。”这位来自海南的钓鱼人李大哥有些疑惑地说道。

“因为浮漂的动作和中鱼后在水里的拉扯都跟平时钓鱼时不一样,我也是非常好奇自己钓到个什么东西,后面上岸后才发现是一只大虾,并且这只虾的长相也是非常的奇怪,因为自己不认识,所以就给它取了一个怪大虾的名字,本以为是无意间钓上的,没想到一晚上下来居然钓了十几只这样的虾,最大的那种足足有半米长。”李大哥又补充道。

从李大哥提供的图片上来看,他钓上的虾的确比我们平时常见的虾大,并且这种虾的样子也比较独特,看起来很像海里的虾,只见它长着长长的前爪,并且还是淡蓝色的。
d40bf6f9a1a3e726ebb787834f0325fb.png

“怪大虾”的真实身份

常言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我们平时在淡水中见到的虾,其个头往往都比较小,然而海南李大哥钓上的这些虾却大得出奇,为此,小编也是特意去查询了相关的水产资料,并且向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打听到了一些信息。

原来呀,这位李大哥钓获的“怪大虾”又叫罗氏沼虾,是一种外来物种,它之所以能来到我国,主要还是因为它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目前已被端上了国人们的餐桌。

罗氏沼虾有着生长速度快、生存能力强、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在进入我国后便深受广大食客们的喜爱,并为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72deb09ce97ab6304f5f9b0b29bada9c.png

海南河道中的罗氏沼虾从哪来的?

据了解,钓鱼人李大哥钓获这些罗氏沼虾的地方是在汉南昌化江的一处支流中,使用的钓饵就是普通的腥味饵料,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钓获如此多,体型如此大的罗氏沼虾,这也说明昌化江中已经存在了较多的罗氏虾,那么这些罗氏沼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了解,海南本就有着罗氏沼虾的养殖基地,养殖逃逸和人为放生都可能是罗氏沼虾进入我国自然流域的途径。

再加上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从生活习性上来看,罗氏沼虾在水温20~30℃时摄食旺盛,18℃以下摄食量减少,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罗氏沼虾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62cfb9d47f2abf8e1b37747b4c830685.png

作为外来物种的罗氏沼虾,没有天敌的制衡和约束,它们的生长和繁衍自然也不受限制,虽然罗氏沼虾具备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但是放任它们自由生长,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势必也会受到影响,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虽然现在是一个电子阅读的时代,但是纸质书的阅读魅力仍然让人着迷。

最近看了一本《美国创新简史》,这是2018年由麻省理工的教授Jonathan Gruber和Simon Johnson写的,系统性的介绍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历史,简单的说,就是美国历史上一些最为光辉灿烂的发明是怎么来的。

当然,和所有的其他书籍一样,这本书也提到了影响了美国科技进步的范内瓦 · 布什,他在1940年拜访白宫说服罗斯福总统建立一个国防研究委员会,罗斯福当场就同意了他的建立,范内瓦布什被任命为主任,他领导了战争期间美国的科技研究工作。

在1945年,范内瓦布什向美国政府提交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更是极大的促进了美国在二战之后的科技研发工作,正是范内瓦布什卓越的工作,促进了美国从二战之后持续几十年的繁荣,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研发支出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的1938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研发经费仅仅占到美国国民收入的0.076%,而到了1944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0.5%,其中大部分以布什在1940年创立的国防研究委员会为渠道。

从1940年-196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支出增长了20倍,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也就是1964年),这一支出甚至已经接近美国GDP的2%。

由于大量的公共研发支出的投入,一大批的先进科技诞生了,尽管盘尼西林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对其实现了量产,以拯救士兵的生命,并大大的促进了其他抗生素的开发。

最初为满足军方对火炮自动控制等计算要求的电子计算机也诞生了,后面也导致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到今天半导体和计算机成为美国的核心科技产业之一,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诞生了一大批的软件公司。

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是喷气式飞机,其发动机最初的研发就是为了军用,1953年,波音飞机在军用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波音KC-135加油机,又生产了四引擎的波音707客机,到1969年推出了波音747机型,到20世纪80年代,波音公司成为美国的主要出口商之一,直到今天民航客机仍然是美国出口的主要工业品之一。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到今天成为美国的核心领先产业之一。

水路两用运输车,后来成为雪地摩托的模型;滴滴涕成为了广泛使用的杀虫剂。

该书还认为在军用产品研发中,雷达具有最长的衍生产品列表,比如现在航空旅行中大量使用的遍布美国各地的几百个雷达站,间接的影响还有战时雷达系统使用的存储器和阴极射线管,后来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部分。这个阴极射线管我们听起来感觉不太懂,但是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我们肯定都见过,在现在普遍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发明之前,我们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屏幕都是CRT为主。

另外雷达技术的衍生产品还有微波无线通信,以及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微波炉。

雷达也被认为是美国在二战时期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盟军的飞机因此很容易的发现水下的德国潜艇,到1943年5月,盟军总共击沉了192艘德国潜艇,然而在1943年5-7月这三个月的时间,盟军就击沉了100艘德国潜艇,科技的进步给战争带来了巨大的逆转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披露了尽管美国人声称雷达是其独立发明的,但实际上其中部分关键技术的确来自于英国,当时美国人派出了一个以亨利 · 蒂泽德为组长的专家组到达英国,其使命是搜集英国重要的技术发明信息,他们说服丘吉尔政府通过开放一些关键技术信息,来换取美国更多的物资援助,这个小组用金属箱把珍贵的技术文件和物品送回美国,其中一个关键的产品是共振磁控管,这个物件可以让雷达更小,更准确,更强大。

当然从共振磁控管到最后实用的雷达系统,美国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二战之前,美国并不是全球的科学领先国家,仅仅在实用的工程技术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美国能自己制造火车机车,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的杰出人物,包括发明了轮船的富尔顿,发明了电话的贝尔,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还有特斯拉等等,但在科学方面,领先全球的仍然是欧洲国家。

诺贝尔奖是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科学类最重要的三个奖项:

1.美国人在1914年才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到1932年才又获得第二个,是来自GE公司的欧文 · 朗缪尔,他曾到欧洲学习,是哥廷根大学的博士。

2.在1901-1932年,美国只获得了两个诺贝尔医学奖项,而这两个获奖者都是在欧洲出生和接受教育的。

3.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罗伯特 · 密立根,发生在1923年;第二个是1927年的阿瑟 · 康普顿,第三个是卡尔 · 安德森,他到1936年才获奖。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荷兰就有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个数字比美国还多。

到1930年,全球共颁发了90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其中只有4个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由于1930年代德国纳粹的大规模迫害,不少欧洲顶尖科学家到了美国,因此在三十年代美国获得了10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占到了28%,而到了四十年代,美国有了飞跃的进步,获得了30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的14个,占比达到了新高,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的获奖总数从未低于49%,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达到了72%的顶峰,获得了60个颁奖总数中的43个。

和科学研究配套提供人才,也是为了安置大量的退伍军人,美国也开启了高等教育扩招,吸取一站退伍老兵抗议的教训,1944年美国通过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规定如果退伍军人决定继续接受教育,将提供学费和经费支持。

在1940年,一半的美国成年人离开校园时所接受的教育年限不超过8年,仅有6%的美国男性和4%的美国女性完成了大学教育,而在1940年-196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翻了一翻,高等教育的教职工人数从11万人增加到了28万人多。

其中在1947年,接近一半的大学入学新生是退伍军人。

大量科技的出现,使得从1947年-1970年,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增长了一倍,美国享受了长期的经济繁荣,但是该书的作者也提到,在1964年之后的五十年,联邦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从接近2%的峰值出现了下降,下滑到了0.7%左右的水平,与之对应的是7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下降,1970-2015年的45年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值甚至只增长了20%。

所有我觉得大家如果要研究美国的科技发展历史的话,1945年范内瓦布什向白宫提供的《科技:无尽的前沿》这本书可以说是必买的,它总结了战时的研发成果以及建议的战后美国科技发展走向。

我们回到《美国创新简史》这本书,看完之后我的总体感觉是,作者历数了1940年开启的美国政府对科技投入高速增长带来的各种科技研发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直到七十年代初的长期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同时也叙述了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联邦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到达顶峰以后出现了长期的下降,也因此导致了美国领先优势的逐渐丧失,因此想让美国联邦政府重新加大对科技的研发投入。

尽管作者在强调政府投入研发的重要性,并且甚至在第四章通过整整一章来叙述私企研发的局限性,列举了私营研发的三个局限:溢出效应,专属的私营研究和发展滞后。

但我觉得作为中国的读者来说,应该意识到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其实并不太相同。美国的情况是高度的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私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搞研发,是美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欧盟公布的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2500强里面,第一,三,五,六,九,十都是美国的私营企业,分布在软件,芯片,智能手机,制药等行业,引领了全球的创新。

按照欧盟的这个数据,谷歌母公司在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软件公司,而苹果则是全球研发投入第三的电子硬件公司,英特尔则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半导体公司,强生公司则是研发投入全球第二位的医疗器械和制药企业。

但本书作者认为政府的公共研发起到了提供科技源头的作用,而美国的政府科技投入强度比以前降低了,因此应该加大投入,实现两条腿走路。

排名 公司 国家 研发投入(亿欧元)
1 Alphabet(谷歌母公司) 美国 224.7
2 华为 中国 174.6
3 微软 美国 168.82
4 三星 韩国 158.95
5 苹果 美国 152.82
6 脸书 美国 150.33
7 大众 德国 138.85
8 罗氏制药 瑞士 112.47
9 英特尔 美国 110.47
10 强生 美国 99.09
在本书中,作者列举的几个例子,在论证私营企业研发局限性的同时,实际上也印证了私营企业研发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第一个局限溢出效应里面,本书举了私营企业施乐公司发明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故事,在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计算机还都是命令行接口,也就是在键盘上面通过输入特定的命令来让程序执行命令,而施乐公司GUI图形界面的发明,用户只需要用鼠标移动光标在屏幕上点击就可以执行各种操作,这是革命性的进步,成为现代计算机的标准交互方式。
而这种历史性的发明,给施乐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呢?但是苹果的乔布斯认为这项技术价值巨大,于是以10.5美元每股的价格向施乐公司提供了10万股苹果公司的股票买下了这项技术,施乐公司最终以28美元的价格抛掉了股票,获利差不都200万美元。
而与之对应的是,买下了这项技术的苹果公司,以及后来从苹果获得这项技术许可的微软公司,都通过MAC电脑和windows的销售获得了几千亿美元甚至更多的收入,总之大大的高于施乐公司的收益。
作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科技的发展具有溢出效应,也就是第一个发明这项科技的公司,往往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相反却让其他公司搭了便车,这个效应限制了私营企业在一些领域的研发投入意愿。
但从这个例子本身,其实也可以看出私营企业研发和国家投入的互补关系,因为首先发明GUI技术的施乐就是私营企业,后来进一步把GUI技术全面推开的苹果和微软也是私营企业。
同样的在论证私营企业研发的第二个局限性:“专属的私营研究”里面,本书举了日本三共(Sankyo)公司和美国默克公司投入研发新药洛伐他汀的例子,新药的研发通常耗资巨大,像是识别“靶向”生物体,例如基因与蛋白质,找到适合与“靶子”相互作用的“命中分子”,一旦确定了靶子,则要筛选20万种到100多万种化合物,以确定命中次数,最终只有9.6%的药物能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一阶段。因此新药的研制甚至能达到25亿美元。
三共公司和默克公司都在进行他汀类药物的开发,这种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而三共公司由于实验狗发生了胃肠道病变,被解释为淋巴瘤,于是在1980年8月停止了他汀类药物康帕丁研发。
而默克公司也在研发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在听到三共公司的这个事情后,由于不知道洛伐他汀是否毒性和三共的康帕丁一样,于是也停止了研发洛伐他汀的研发,期间默克公司多次拜访三共公司希望获得病理报告,以确定究竟会不会引发癌症的风险,但是被三共公司拒绝,因为觉得是竞争公司,没有必要帮助自己的对手。
一直到1982年,美国两所大学的医生要求给无法治疗的高危患者进行洛伐他汀实验,结果默克公司发现实验获得了成功,在1987年作为世界首款他汀类药物成功上市,并在1994年实现13亿美元的年度销售额,而在今天他汀类药物已经极为广泛的应用,仅在2008年,他汀类药物就阻止了四万人死亡,防止了6万人心脏病发作。
作者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私营企业之间互相竞争,不共享数据,因此导致他汀类药物的研发延迟了两年的时间,但同样这个例子也说明,正是私营企业的投入研发使得他汀类药物得以面世,而书中提供的描述也说明这个研发投入金额并不低。
我简单的说一些读后感。
1.二战前后对于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由于欧洲发生的种族迫害和战争,不仅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美国获得了大批的欧洲顶尖科学家,包括战后从德国网罗的科学家,而且刺激了本国对于科技研发的大量投入,涌现了雷达,微波通信,微波炉,电子计算机,原子弹,喷气式飞机,盘尼西林,滴滴涕杀虫剂等一系列科技发明和其后续衍生品,这些产品后来大量用于民用,创造了长期的经济繁荣。
在二战以前,高等教育对于95%以上的美国人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而这之后则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获得了更好教育的美国人投入了新的产业,促进了经济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
和二战类似的还有五十年代美国感受到的来自苏联的竞争威胁,苏联在1949年就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个进度大大的超出美国人的预计,并且在1957年抢先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这让美国内部大大的震惊,并在1958年成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NASA的持续科技研发也产生了大量的民用科技成果,包括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衍生的基于卫星的搜索救援系统,以及后来出现的数码相机传感器(来自星际任务的微型摄像机技术),其他还有空气净化器,便携真空吸尘器,建筑和桥梁的吸尘器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2018年-2019年开始的连续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也同样大大的刺激了中国在半导体等科技方面的投入,可见竞争对手的刺激是促进科技研发投入的有效手段,甚至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今天美国人不断的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其实也是一种团结美国内部的手段,而我国也其实应当有效的利用这个外部条件加大对国产化的投入。
2.政府主导的公共研发投入和科技研究促进了科技进步
政府的前瞻性科技投入成为了很多规模巨大产业的源头,并且扶持了其早期的增长。
书中举了一些非常直接的数据,就以今天美国如日中天的半导体产业为例子,在1949-1958年的早期,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预算的25%由军方资助。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防部资助了近一半的半导体研发经费。
而我在之前的文章(商业循环的重要性——从美国ICT科技发展历史看中美科技竞争 | 宁南山)里面也说过,在七十年代的美国,游戏机和个人使用的微型计算机陆续出现并且开始在个人消费者市场爆发性增长,因此极大的带动了芯片的销售,于是民用市场接棒成为了美国半导体技术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极大的推动了芯片产业的发展。
而到了九十年代,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这样划时代的应用出现,使得个人电脑成为全球企业办公的必需品,这些软件应用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电脑硬件,以及更上游的芯片,显示屏幕产业的发展,到今天所有的企业都配备有办公电脑。
从早期的政府投入,到后来从军用走向民用,再到各种软件应用的发展扩大了民用的需求范围,可以说一波又一波的资金来源拉动了美国软硬件科技的发展。
同样的还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该书作者把这个机构称之为创新机器,2010-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210种新药中,全部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资助,这表明美国政府实际上在大量资助私企的科技研发。
2016年由11.5万篇论文中提及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支持。
不仅仅是直接投入研发,美国政府还承担了风险投资的角色,尽管私人资本的风险投资在美国非常发达,但美国政府同样大量的资助初创科技企业的发展。
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私营研发的最大计划,通常只有10%的小企业申请者能够获得资金,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与15万美元的赠款,用于前9个月的概念验证工作,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后的两年给与100万美元的赠款。
这个项目有同行评议流程用于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极大的弥补那些私人风险资本投入的不足,尽管项目金额并不大,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实际上第一个获得该项目资金的是人是加里 · 亨德里克斯,他用这笔资金创建了著名的赛门铁克软件公司,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家著名的软件公司的名字。
另一个知名的早期案例是,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在1987年资助了高通公司,当时这家芯片公司只有35名员工,而今天已经成长为拥有数万员工的全球前十大芯片巨头。正如其联合创始人欧文 · 雅各布斯2011年在国会上说:
“在高通早期的关键时刻,小企业创新研究的融资价值和重要性不可低估,尖端研究带来了突破性的发现,但公司为了吸引私人资金,需要支持并证明信的,有风险的和未经证实的技术的可行性。对于高通而言,小企业创新研究提供了关键启动资金的一部分。虽然它不是当时我们唯一的资金来源,但它是关键的“准入印章”,使我们能够成功地开辟私人资本来源。”
dcf048eba86ca296d5636a1827b84473.png
这表明,政府打造一个具有品牌效力的小企业资助项目,承担起对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仅是本身资金的帮助,也有利于小企业吸引其他的私人资本。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早在八十年代美国对单个小企业的投资金额就可以达到第一阶段15万美元和第二阶段100万美元,按照1:7的汇率换算过来就是大约105万人民币和700万人民币。
为什么我要换算过来,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其实是比八十年代的美国要高的,所以当然要用绝对金额来比较,而不是用15万人民币和100万人民币来类比。
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资助的著名公司还有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因美纳)等等。
应该说美国政府的支出其实并不高,2015年11个联邦机构参与了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支出大约20亿美元。
3.共享创新成果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了在美国成功的科技中心,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最重要的三个标准:足够的人口基数提供劳动力;有高比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高生活质量(其中最关键的是治安安全)。
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来看,可以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至少符合其中的两条,人口基数和良好的治安,换言之有高比例的高等教育人口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书中列举的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中心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的坎布里奇(Cambridge,也译作剑桥),其起点是麻省理工教授菲利普 · 夏普(也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于1982年在此成立了渤健生物技术公司,而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都在坎布里奇。
后来越来越多的药企把研发放在了坎布里奇的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使其成为全球生物技术中心之一。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体现了创新氛围的重要性,在书中,负责研究肯德尔广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公司Goody Clancy的负责人大卫 · 迪克森说,“现在他们想互相交谈,他们参加论坛,在午餐和下班后见面交流想法,他们可以这样做,因为他们亲密地聚集在一起”。
而值得注意的是,肯德尔广场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功已经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的谷歌,亚马逊,微软都把新研究中心放在了肯德尔广场,也有数百家信息技术和能源领域的初创公司聚集在了这里。
应该说,国内其实也具备这一特征,产业呈现聚集的效应,像上海是半导体产业的集聚地,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企业落户在上海临港;
杭州则是网红的聚集地,大量的传媒公司和网红聚集在此,有大量的线下交流;
而在杭州和上海中间的乌镇则定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很多灵感,创意和合作其实就是在吃饭,闲聊,喝茶,聚会的时候通过互相交流而产生和激发的,这个特点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应用到从学习,工作,创业,挣钱等多个方面。
4.美国政府为何从科技研发的投入巅峰跌落
书中也讲述了美国政府为何对科技研发持续的高投入在六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下降,有以下几个原因:
1)越战的影响,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军费支出,1965-1972年,美国耗费了1680亿美元在越战战场,不仅如此,安置退伍军人的费用以及对南越政权的支持(直到1975年)都是不菲的费用。
2)在六十年代美国开始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系统,1965年美国创立了医疗保险系统,为65岁以上的美国人提供医疗补贴,到1970年,有2000万美国人符合这个条件。
社保和医保成为美国政府的强制性支出,1962年占到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30%,而到了1975年则上升到了50%。
面对这些压力,尼克松总统主持了联邦政府对研发投入的全面下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NASA投入经费的下调,最终的降幅甚至达到了美国GDP的0.5%,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科技投入削减。
即使在80年代的里根时期,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但他任内美国政府的科技研发支出总额基本是恒定的,原因为尽管1979-1988年军工研发支出增长了40%,但国防研究意外的公共研发支出却下降了30%。
以能源研究为例子,里根政府削减支出的原因是国际油价在八十年代出现了大幅下降,不再像七十年代的油价暴涨时期那样对美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影响了直到今天美国对科技研发支出的下降,书中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1962年出版的影响深远的读物《寂静的春天》,科普作家在其中叙述了美国杀虫剂滥用的影响,这本书在美国影响巨大,尽管美国化工行业反对,但1972年滴滴涕被禁用,这本书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是杀虫剂,而是广泛的影响到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科学家都对科学的发展是否一定是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
另外一个就是对核辐射的恐惧,由于美国频繁的举行核试验,同时大量的兴建核电站,因此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关于对核辐射危害的辩论,由于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导致美国新建核电站速度大大放缓。
我倒是觉得对中国也是有启示的,中国在快速的迈向老龄化社会,越来越高的养老金和医保支出必然也会影响到对科技的公共投入增长,因此抢时间和赶时间非常重要,也就是在老龄化社会的冲击汹涌到来之前尽量的多修好基础设施和投入到科技进步,以便更好的应对冲击。一旦进入了高额养老支出的时代,要想增加科技研发支出困难度就高多了,毕竟科技研发解决的是未来的问题,而如果养老金和医保不够发了可是当下的问题。
5.科技投入需重视缩小地区间差距的问题
该书在开头就举了亚马逊公司2017年宣布要选择一个新地点建设第二总部的例子,遍布美国全国各地的几十个城市都抛出了橄榄枝,给出了各种诱人的优惠计划,但最终亚马逊还是选择了和首都华盛顿一河之隔的位于弗吉利亚州北部的水晶城,以及纽约皇后区的长岛市,和曼哈顿隔着东河相望,这两个在经济上成功的地方成为亚马逊的第二总部,体现了在市场规律下企业会优先选择成功的地区,而不是去扶持落后的地区。
政府的支出也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人均研发支出的四分之一流向了两个州:马里兰州和新墨西哥州,这意味着联邦政府每新增加支出1000亿美元,全美人均可获得370美元,但马里兰州人均将获得3150美元,而新墨西哥州人均将获得1900美元。而整个美国只有12个州人均获得金额超过平均的370美元。
1980年美国人均工资收入前十位的都市区有五个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域的密歇根州,底特律甚至排在美国第三位。而到了2016年,前十位竟然一座密歇根的都市也没有了,这里面密歇根州最大城市底特律成为衰落的代名词,从全美第三位跌到了前二十名以外。
f31817fefc18102e6f8ff4bc654a1184.png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美国东西海岸的城市,西海岸加州的圣何塞,旧金山,以及西海岸北部的西雅图,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及附近的新泽西州一些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特区等各个城市。
2016年的全美人均工资收入前十名城市有九个位于东西海岸,这和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十个城市高度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沿海大区类似。
2021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有八个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书中也提到了美国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几个有效办法,当然了中国不一定能照着学,但其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1)高校的建立与当地经济
美国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法案》,授予每个州一块联邦土地建立大学,各个州纷纷在获得土地上建立了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1990年,拥有赠地大学的地方拥有更多的高学历人口,所有工人的工资都更高,而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
2)军事基地的建立与当地经济
奥兰多的一名出版商马丁 · 安德森通过媒体宣传支持年轻的政治家约翰逊,因此得到了回报,约翰逊后来当选了美国总统,而当总统提出应该如何酬谢时,安德森回答说希望原本要被关闭的奥兰多空军基地继续留下来,结果美国政府最后在奥兰多又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来替代撤走的空军基地,这个新海军基地的一部分是海军训练设备中心,其任务是开发仿真作战设备。
而在当地的奥兰多中部大学则在当地兴建了一个研究园区,邀请该中心入驻,于是各种其他公司纷纷到来在园区落脚从事计算机仿真产业,并且扩展到了其他产业,这些入驻园区的企业获得了大量金额的政府资助,大部分来自军方,使得这个园区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产值。
在美国,尤其是规模最大的北卡罗来纳州的军事基地,2015年创造了57.8万个就业机会,340亿美元的个人收入和660亿美元的州生产总值,相当于该州经济总量的10%。
而2013年在加州棕榈谷的29号海军陆战队空降兵作战中心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该中心是莫隆戈盆地的主要经济驱动力,每年贡献17亿美元给当地经济,雇佣了当地77%的劳动力,估计占该地区经济总量的62%。
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变今天美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这总体而言,缩小国内地区发展差距,是各国共同的挑战。
因此书中建议美国政府在投入科技研发时,应注重考虑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本文是看《美国创新简史》的一些读后感,应该说整本书都在强调私企研发的局限性,即主要是为了利己创造利润,而不是共享创新研发成果给全社会,因为这会让研发投入变得不划算,尤其是那些需要巨大金额投入的研发活动更是如此,因此政府需要继续高强度的投入到公共研发,为市场注入创新的水源,漂浮起所有的船只,使其产生活力。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实际上要坚持举国体制下的科技研发投入活动,这和私营企业投入研发是并行不悖的两条线,各自有其优点,双轮驱动对我国显然最为有利。
科技创新是如此的重要,它的进步速度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速度,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需要不断投入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能够容忍失败的领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投入成本在越来越高,这就越来越需要有敢于投入的勇气和对失败的宽容。
而我也隐隐觉得,我国的大体量优势将在以后越来越明显,毕竟科技创新的投入金额越来越高的话,那么对于经济体量越大的国家,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则敢于投入的可能性会更高。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
文章2023年1月10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宁南山(美国的科技是怎么成为世界第一的--读《美国创新简史》有感)
■ 作者简介 宁南山 坐标深圳 有价值的产业、经济、政经和生活内容信息提供者。

640.jpeg
(一)
2021年,上半年。
某视频号开始推送八孩视频, 董志民逐渐被当地熟知。

(二)
2021年,12月5日。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镇, 组织了一次给低保户献爱心活动,董志民家被选为典型。官方在互联网媒体上,报道了这次高调的献爱心活动。
之后,陆续引来不少视频博主以“正能量”、“扶助贫困”之名跟风拍摄或直播。
董志民的家,也成了很多抖音博主的打卡地。

(三)
2022年,1月27日。
徐州当地的抖音博主,到董志民家打卡直播,发现在破旧的大屋旁边,还有一个更加破旧的小屋。
他走进这个连门都没安装的屋,眼前出现一个女人,一身单衣,一条薄被,一碗冻成一坨的白粥。
让人吃惊的是,她牙齿全无、说话不清。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的脖子上,居然拴着一条上锁的铁链!
此视频一经发出,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微博、抖音、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网络舆论平台发酵。

(四)
在视频里, 铁链女说了三句深深刺痛人心的话:
1、“这个世界不要俺了”;
2、“这一屋子都是强奸犯”;
3、“大哥,我整天像个妓女一样”。
舆论开始爆发。

(五)
2022年,1月28日,晚上18:47。
丰县官方发布了第一份通报:否认拐卖、虐待,坚称铁链女是本地人,与董志民是合法夫妻。
这篇通报漏洞百出、疑点重重,导致舆论继续升级。
有网友爆出,铁链女与自己叔叔家失踪女儿李莹的长相相似。
又有网友翻出纪实文学《古老的罪恶》里写到:1986至1988年,被人贩子拐卖到徐州市的妇女共有48100名。

(六)
2022年,1月30日,
深夜23:46。
虎年除夕的前一天。
在汹涌的舆论之下,丰县发出第二份通报:改称铁链女是董志民的父亲“捡”来的,试图继续否认人口“拐卖”。

(七)
2022年,1月2日。
网上爆出一条新的视频。视频中女子为钟某仙,疑似钟某仙的“丈夫”说是他花1000元买来的。
一位自称是李莹父亲战友的网友发博表示,希望对铁链女重新进行第三方DNA检测。
多名网友称,接到铁链女长子的电话,以侵犯其母亲权利为由要求删帖。
与此同时,多名网友和记者,赶赴丰县当地调查。
舆论继续发酵。

(八)
2022年,2月7日,
深夜23:08。大年初七。
在全国网民海潮般的质疑下, 丰县的上级徐州市,不得不登场,发出了第三份通报:认定铁链女是云南人,叫小花梅,否认了其他各项传闻。

(九)
第三次通报发出后,引发全网开展寻找“小花梅”行动。前调查记者马萨、铁木、TM决定前往云南亚谷村寻找关于小花梅的线索。
随后,失踪女孩李莹的叔叔李大成,向公安部递交申请书,恳请重新比对DNA。
随后,罗翔发文称,“一个女子仅相当于20只癞蛤蟆”,引发网民刷屏式响应。
春节期间, “拐卖人口”的话题盖过了“冬奥会”,“铁链女”的热度超过了“谷爱凌”。

(十)
2022年,
2月10日,
晚上19:41
因前三份通报的处处矛盾、重重疑点、相互证伪,丰县公信力丧失殆尽。徐州不得不再次出场,发出第四份通报回应:铁链女子确为小花梅;董某民涉嫌非法拘禁;桑某某涉嫌拐卖妇女。
经过网民半个月的声讨,徐州终于承认了拐卖的事实,承认了董志民行为的非法。

(十一)
第四份通报没给舆论降温,反而成了引爆舆情的导火索
此时,舆论的焦点集中于“小花梅”到底是不是铁链女,还是另有其人。
最有力的证据是,前调查记者邓飞,在微博贴出杨某侠和董志民结婚证照片。从脸型、五官等细节对比, 完全不是同一个人。
随后,多名前调查记者前往云南亚谷村访问小梅花的亲人邻居,均不能确认铁链女就是他们村的小花梅。
随后,丰县人籍名人王圣强发微博称,铁链女的牙是用钳子掰掉的,因为强奸她的时候会咬人。
随后,舆情愈演愈烈,有些外媒开始拿铁链女事件大做文章,造成恶劣的国家影响。

(十二)
2月17日。
在一片质疑声中,徐州市退场
江苏省委省政府,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

(十三)
2022年,2月23日。
江苏省调查小组,发布了6000字内容详实的第五次调查通报:确认铁链女即为“小花梅”,并就两人相貌特征的差异做出权威解释,对此案涉及的17名官员进行了处理。
通报在当天中午时段发出之后,关于“铁链女”的舆论瞬间达到高潮, 摇头者有之,捶胸者有之、顿足者有之、长叹者有之、苦笑者有之、戏谑者有之、愤怒者有之、拍案而起者有之。
一时间,各种信息传遍朋友圈、刷遍微信群,山呼海啸、惊涛拍岸。

(十四)
随后,央视记者进行了专访,详细解读铁链女与“小花梅”相貌特征差异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三化论:皮肤老化、脂肪组织液化、毛发退化。
正是这三化以及牙齿脱落,才导致铁链女和小花梅这同一个人,却在不同时期出现较大容貌差异。
谎言在真相面前落败,邪恶在正义面前屈服。
可以说,江苏省的第五份通报,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给铁链女事件,画上了休止符。
至此,关于“铁链女”的话题,从互联网上销声匿迹。

(十五)
铁链女事件,是全国网民自我发起的,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阅读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互联网事件。必将载入史册。

(十六)
时光如梭,
光阴似箭,
铁链女事件已经过去一年了。
铁链女和八个孩子近况如何,全国网民一直在牵挂。
近日,著名律师李庄驱车前往欢口镇董村去探望,被村入口的值守人员拦下,多方交涉未果,只能无功而返。
这表明,当地依然在恪尽职守,毫不松懈。
这说明, 铁链女得到了悉心的保护,不需要全国网民多费心。

下一代“大连光源”亮度将提高1万倍

科技日报
“下一代的‘大连光源’将会有更高的亮度,光子产生的频率从每秒50次提升到100万次,平均亮度将增加1万倍。”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向记者表示,足够亮度的光源将观察到之前无法探及的领域。
“大连光源”是世界首台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17年1月15日出光,产生的自由电子激光能够给分子“拍电影”。“‘大连光源’目前运行平稳,今年将被纳入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平台。”杨学明说,“下一步,我们一方面想要建造第二个‘大连光源’,另一方面在预研下一代光源。”
杨学明解释,第一个光源产生单个皮秒(10-12秒)的激光脉冲,不能偏振;第二个光源则可以产生几十个飞秒(10-15秒)的激光脉冲,且能进行任何角度的偏振(光的角度)。
“改偏振需要安装波荡器,最开始建的时候没钱买,所以正在运行的是最基础的光源。”杨学明说,正在建造的第二个光源会成为“升级版”。如果将“大连光源”理解为iPhone6,那么正在建造的第二个光源是iPhone6S,而正在预研的下一代光源,则是能带来突破性创新的华为折叠屏手机。
下一代光源的平均亮度将一下子增加4个数量级,也就是1万倍。光子激光产生的频率从每秒50次提升到100万次。杨学明介绍,更亮、视野更清晰,将可以进行更强灵敏度的探测。例如,会看到高超飞行器的燃烧过程,也会看到激光激发的过程,甚至可以利用极紫外光源进行芯片光刻的研究。
“极紫外光源能够达到十几纳米的光刻精度,未来可以作为芯片制造方法的有益补充。”杨学明说。
(记者张佳星)

特斯拉2022第三季度财报发布 上海超级工厂仍是主要出口中心
中新社上海10月20日电 (浦帆)特斯拉20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以下简称:财报)显示,在经历了第二季度的生产速度降低后,上海超级工厂第三季度的生产速度超过了之前的季度纪录。上海超级工厂仍然是特斯拉的主要出口中心,向北美以外的大多数市场供应汽车。
记者从特斯拉中国获悉,上海超级工厂第三季度生产速度超越历史纪录,助力1-9月的累计交付量达到483074辆,接近2021年全年交付数字。8月,上海超级工厂还达成第100万辆整车下线的里程碑,耗时3年多,成为特斯拉生产效率最高的超级工厂。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7月出口量达19756辆,8月出口量达42463辆,9月出口量为5522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在每季度上半段生产的新车主要用于出口,下半段则会更多投放在本土市场。”
此外,据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营收近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6%,超过第一季度的187亿美元以及第二季度的169亿美元。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特斯拉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为3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7.2%。
特斯拉方面表示,特斯拉全球第三季度共生产超过36.5万辆汽车,交付超过34.3万辆汽车。该季度交付表现再创新高,同比增长42.4%、环比增长34.9%。同时,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量在第三季度突破300万辆,Model3、Model Y等热门车型持续登顶多国车市单月销量榜。(完)

剧情在传和辟之间,把恒大和许家印推上了微博热搜。把剧情推向高潮的是,YX公安的微博发了许家印三个字,虽然这条微博很快消失,但被网友快速截图了。
018f5a19a30964aa54194d9064de8a26.jpg
image.png
随后,官媒证券时报报道称,恒大内部人士予以否认。该人士并表示,12月2日上午有恒大员工向许家印汇报了相关工作,且13时左右,许家印在恒大相关高管群还发布了一条关于加强复工复产的语音消息。
2号傍晚媒体报道,恒大集团原定于今日15:30分在广州恒大中心召开的集团月度工作会议已改为今晚召开,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将主持会议。知情人士透露,今日下午恒大高层临时讨论后作出上述决定。根据先前会议通知,参会人员包括公司领导班子、项目总经理、项目副总经理、项目总监、财务部法务部及监察室负责人。
绝对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另一边继续还不上钱,恒大财富稍早公告称,将自本月起对2021年12月31日发布的兑付方案进行调整,将现行每人每月兑付80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兑付2000元,原因是因资产处置及兑付资金筹措不及预期。
许家印跳楼?是绝对不会的!

一个绝佳的吃瓜题材,从债务危机到断贷行动,许家印的恒大危机,教育了中国最新一批买房人,没有什么大而不倒,房子也不是只涨不跌。

加上供应商欠款和未交付物业,恒大总债务近2万亿元。债主逼债,监管严查,恒大汽车久久未见起势,许家印绝望跳楼。

这个粗糙逻辑,尚不适用于现在。

首先,从实质上来看,许家印在中国境内,仅仅担任了广东河南商会法定代表人,其他恒大系所有公司里,许家印均未担任职务。

在香港,许家印也仅担任恒大集团董事会主席,以及担任香港巨山有限公司董事,该公司持有香港山顶豪宅,目前该董事职务已变更为他人。

也就是说,恒大再多的债务,如果没有许家印个人担保,于法律层面与许家印无关,最多是许家印的股权价值清零。

许家印仍是一个富豪。房地产形势大好的四五年时间里,许家印个人从恒大集团分红400多亿元。

这些钱显然不会全部花完,富人惜命是一个真理,花钱消灾似乎也是一个真理。

许家印没有走到绝望时刻。

10月份的《经济学人》,给出了一幅悲壮的苹果供应链离开大陆的素描画。
来源:南山林雪萍
在印度南部的硅谷城市班加罗尔的路上,尘土依然飞扬。但是,挡不住这里工厂的崛起。班加罗尔有1050万的人口,是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这里,是全球软件外包的天堂。而现在,消费电子制造,正在快速崛起。

这里有三座大型厂区,除了富士康、和硕(另外一家苹果半主力代工厂)之外,居然还有一家芬兰电子设备制造商赛尔康Salcomp。这家从昔日大象诺基亚分离出来的充电器公司,2019年6亿美元收入,年厂能达到5亿只充电器。体量在大厂面前,虽然还很小,但这家高度国际化的公司的存在,却刺眼地暴露了供应链的生态正在得到完备。无论是大根,还是小毛须,正在这里顽强的扎根。国际化的要素,正在聚敛。

而在西面,则是印度企业集团塔塔Tata经营的占地3000亩的的园区。按照《经济学人》一向文学般的说法,这些严加把守的工厂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服务一家要求苛刻、行事低调的美国公司。当地人称它为“水果公司”。

塔塔公司,就是中国的比亚迪。它正在以其全面的制造能力,成为印度制造的重型大吊车。
在印度南部的软件业务发展区,突然出现大量的新工厂。这对于印度而言,是一个意外的景象。尽管莫迪总理在2014年就提出“印度制造倡议”,但进展并不顺利。消费电子在这里,一直缺乏龙头的引领。
而苹果CEO跟印度,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这里原来的产能,一直是苹果的5%。
苹果不需要啊。它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了超过90%的产品。与此匹配的是,中国消费者为苹果贡献了20%左右的的营收。
现在有了全新的变化。供应链正在晃动。一场上甘岭战役,正在无声地打响。

主战场在郑州。如果富士康郑州的产能,有规模地离开,将是中国供应链钢铁长城的一个巨大漏洞。

苹果最大200家供应商中,有150家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如果苹果离开,这些企业就必须跟着迁移。这种损失,将是不可逆转的。
5d513f8b95620962d5827bdbe6e71260.png

苹果可能会同时采取两种撤退路线。一条线是电脑,指向越南基地。台企广达在上海的基地,负责生产笔记本电脑MacBook。这部分,也有可能会转移到越南。

另外一条最重要的手机“撤退线路”,则宽线条地指向印度,就像是作战地图上大决战的红色箭头,显著地划破半张地图。

印度制造,将在2025年承载将近30%的产能。从5%,到30%!
这增加的25%的产能,从哪里来?
只能是来自中国。郑州,将有可能承受永久性地20%的产能损失。

如果只是将这些损失,单纯看成是郑州出口收入的损失,将是一种自满而无知的认识。

而有的人认为,代工厂的制造增加值都很低。不过血汗工厂。

这种糟糕的看法,都是对供应链的无知。
918fe73c13d0c08be70c183c4e84d96e.png
苹果,包括富士康,对于锻造中国电子制造的供应链能力,是功不可没。
没有他们的严格要求,和经常是几百页的指导书,中国的设备制造商不可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例如手机外壳的钻孔机(最早是精雕,现在是创世纪、佳铁),干掉了日本的发那科。
而自动化检测设备,则出现了国内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这条链条上,得以锤炼。苹果是最严格的老师,出现了一批高徒。他们干掉了进口设备制造商。

当富士康这样的工厂离开郑州、离开中国的时候,这些不苟言笑的老师,就会在新的地域——印度南部班加罗尔和越南的某一个城市——培养出全新好学的徒弟。同样骁勇善战,会反噬中国制造当下局部的领先者。

而没有了这些引领,中国电子制造商,将在制造巅峰的位置上,开始下滑。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成为他们的老师。

这样的损失,就是把中国制造能力,摁死在天花板上。那将是一个悲壮的画面。
永远不要过分迷信供应商的研发能力。供应商能力的源泉,往往来自高水平的甲方的反哺。
这是中国制造群体最为重要的创新光源之一。

印度和越南,正在期待老师更多的言传身教。他们似乎等到了。
自2019年以来,苹果CEO,再也没在中国露面。
2022年5月,在苹果总部迎来了新客人越南总理。
2023年,苹果预计会在在印度开设第一家实体店。搞定印度消费者,并非难事。尽管目前价格还有点贵,但总有办法搞定。

今年,受限于郑州的产能不足,苹果在印度生产新款iPhone14。破天荒!在此之前,印度只能生产老款的机型。隔代机型。而现在,同步引进。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这是中国长江大堤上,一个令人不安的新出水口。它在快速扩大。

于是,作为制造基地,中、印和越南,开始了关键的争夺之战。而本来,三者根本不成比例。

但是不要只指责台企跑得快。中国的立讯、歌尔、闻泰,也都早早在印度、越南布局。高保真耳机Airpod,将大量在越南生产。
他们必须为此应战。要鼓励他们走出海外,否则中国制造的损失会更大。
然而未来,他们可能也会被替代。他们会被地头蛇,在强大的苹果公司的扶持之下,不动声色地吞噬掉吗?
不敢想。

不要老想着印度制造不会崛起,越南人口太少,墨西哥毒品泛滥。这一切,都会改变。墨西哥今年的直接投资FDI大涨,劳动力开始急缺…背后有工厂兴起的动静。
印度、越南落后的基建设施,和奇怪的人文特征,这些都不过是假象。
真相被隐藏了。班加罗尔南部马路上的尘土,此刻还在随风飘扬,像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乡镇马路。然而,正是眼下这段正在弥漫的尘土,挡住了很多人的眼睛,蒙蔽了人们对印度的看法。
全球供应链的大分流,或许正在展开惊心动魄的迁移时间。我们是否感觉到了地震前的晃动吗?

随着这份榜单的流出,也意味着广东省的“民企一哥”正式易主这家叫做正威国际的神秘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和正威集团这个公司一样神秘的还有他的老板王文银。坊间一直有传闻,王文银有着“世界铜王”的美誉,他所拥有的矿山遍及世界各地,但关于王文银的这些矿山究竟身在何处,可谓十分神秘,无人可知。

那么,作为新晋的广东“民企一哥”这家神秘的企业和神秘的老板背后究竟藏着些什么故事呢?

王文银,商界最神秘的老板!
640.jpeg
由于公司做的大都是To B(面向企业)的业务,因此大众对于王文银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业内王文银却是知名的大佬。

别看王文银外表亲和、和善,但据说很多人都评论他很低调隐忍,很早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将公司做成“隐形冠军”。

而很显然的是,随着这份榜单的出炉,王文银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根据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正威集团的营收达到了7227.54亿,超越了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东“民企一哥”。不仅如此,相较于营收为6368亿,排名第二的华为来说,正威集团的年营收整整超出了近千亿!

那么,作为正威集团的创始人,王文银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如何将正威集团一步步从“隐形冠军”做成真正的广东“民企一哥”的呢?

和很多大佬的故事一样,王文银同样演绎了一出草根的逆袭。根据坊间的很多报道显示,王文银1968年时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的一户普通家庭之中。

自小,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王文银就过上了勤工俭学的生活,一边学习还要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掩埋王文银在学习上的天赋。

1989年王文银被南京大学录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毕业后,也被成功分配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

但与生俱来的“躁动”并没有让王文银选择用这份工作过完自己普通的一生。1993年,他毅然丢掉了这份“铁饭碗”一样的工作,选择去到了深圳,寻求自己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王文银再次尝尽了人生百态,最惨的时候吃饭、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但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在经过多年的打拼后,王文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从一名基层打工人进入了领导岗位,年薪也逆袭至百万级别。

但很显然,百万级别的年薪依旧没能抑制王文银躁动的内心。1995年,身家超过500万的王文银离开了原来的公司,选择自己成为老板,创办了正威国际的前身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专注电源线业务。

但真正成就王文银的并不是电源线业务,而是几次豪赌。这几次豪赌中,但凡只要有一次王文银赌输了都是身败名裂亏得体无完肤。但幸运的是,王文银每一次都赌赢了!

王文银的第一次豪赌是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当时受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铜矿价格猛跌。在整个行业都恐慌之时,王文银却选择逆势闯入搏杀,在全球并购储了300多万吨的矿产资源。结果待疫情结束后,铜价也迎来了暴涨,使得王文银的身家暴增。

王文银的第二次豪赌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03年时一样,面临经济的压力不少矿主都在大肆的抛售资产,使得铜价大跌,但王文银却逆势买入。随着经济危机的复苏,王文银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称,通过这几次豪赌,王文银当时手中的矿产资源就超过了全球4%的铜矿储备量,在北美、南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矿山,已探明资产超过10万亿,也是因此王文银得到了“世界铜王”的美誉!

这些铜矿资产也帮助王文银的正威集团在2013年成为世界500强,并排名387位。据说当时就连时任深圳的领导都发出了“正威是哪家公司”“王文银又是谁”等充满疑惑的问题。

在这之后,正威集团已经连续十年蝉联世界500强榜单。在今年的世界500强中,正威集团的排名已经来到了第76位!

而根据福布斯富豪榜显示,王文银的个人身家也达到了1147亿,排在了全球富豪的第98位!

正威集团与王文银,依旧是国内最隐形的企业和老板!

就像王文银所希望的做成“隐形冠军”那样,时至今日虽然正威集团已经成为了广东“民企一哥”,很多谜题都尚未解开!

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作为“世界铜王”的王文银的铜矿究竟都在哪里。首先,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全球的前十大铜矿山,也没有一座属于中资企业。其次,在任何渠道都无法获取王文银矿产的位置。

相比于王文银的铜矿到底有没有,更让人不解的是正威集团虽然近几年的营收一直都在大涨,但净利润却一直都与营收不成正比。

比如说,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提供的信息,2013年,正威的营收达到2338亿元,但同期公司利润不到50亿元。

再比如说,根据财富2020世界500强名单,正威集团一年吸金超6178亿元,但其2020年净利润仅约134亿元。

也是因此,近几年媒体们也一直都在质疑正威集团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尤其是,正威集团迟迟不肯上市更增加了外界对于这些营收来源的疑惑。

就连不少自称为“前员工”的网友都在网络上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称正威集团的经营和福利待遇,和世界500强公司存在较大出入。
3bd36960e28c00e77389289b6aab9cd0.pn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王文银的铜矿在哪依旧是个谜题,但最近几年他涉足地产和金融却是都在大众视野范围之内。

近年来,王文银不仅直接或者间接的投资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在地产方面积极布局。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10月,王文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277家公司中,房地产、置业公司超过了55家。”

除此之外,在正威集团的官网也显示,王文银目前已经在国内拿到40多个产业园项目!

对此,经济观察报就曾报道称,正威集团敛财的方式可能是:利用“世界500强”声誉,和地方政府求发展上项目的心理,四处投资,通过签署巨额项目,圈下成片土地,之后快速修建厂房,再用土地和厂房等资产抵押给实为“自己人”的国民基金发行类信托产品,打通融资渠道。

但这些都是外界的猜测,至于王文银的真实目的是否如此,或许只有王文银自己知道。

就像王文银自己所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正威集团做成“隐形冠军”!

内容来源: 钛客科技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
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采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政府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20d2079474297fa4234f3df93b3a8c4f.png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446f30fdd6de19872822697b55e470a6.png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