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 关于中国房地产,改讲笑话好像都听懂了?

发布于 2023-01-05 02:42:43

讲述人(孟晓苏):
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万里秘书、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现担任汇力基金董事长、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
640_副本.jpg

查看更多

关注者
2
被浏览
678
1 个回答
胡子小镇
胡子小镇 认证专家 2023-01-05
胡子小镇 www.HuziXiaozhen.com

2022年年初我在华本俱乐部讲笑话,讲了六个笑话,传播很广。大家都愿意听,我就接连发表10集总共40多个笑话。

我多年讲理论有人听不懂,改讲笑话就都听懂了。不仅民间老百姓爱听笑话,上层领导机关也爱听笑话。有主管部门干部自掏腰包请我吃饭,说我们三个部门在看您的微信朋友圈,对我们起草文件很有用。我说我直接把建议写成内部报告好不好?他们还是要先在媒体上发表,然后通过“舆情摘要”反映给领导人。原来领导人好看舆情。我就按照他们的要求,连续在媒体上发表。有一段时间就只我一个人在说。有人为我担心,说那谁可就被怎么地啦。我告诉他们不必担心,我自有把握尺度。我是以中央精神在批评部门,是“替天行道”。大家都看到了,实际效果是很好的。

到了年底,房地产下滑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我说的是对的,领导上终于看清楚了。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大篇幅讲房地产,要求“支持住房改善”,提出一大批利好房地产业的政策要求。会议召开期间刘鹤副总理公开讲话,随后是中央财办副主任讲话,再次明确“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要求取消住房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政策,释放住房消费需求。

本来我要讲两个题目,一是重新确立支柱产业地位,二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今天不如用笑话来讲,我讲八个笑话,两个题目各讲四个笑话。

1、《贼喊捉贼》

第一个是侯宝林的相声《贼喊捉贼》。说贼夜里到人家里偷米,先把包袱皮铺在地上再去搬米坛,因为那时屋子小,米坛子多是放在床底下。男主人在黑暗中伸手把地下的包袱皮抽走。贼将米倒在了地上,摸黑去抄包袱皮的角,却怎么抄也抄不起来。贼心里纳闷就出声,把女主人惊醒了。女主人说这屋里是不是有贼啦?男主人说没贼你睡吧。这时贼说话了,说这屋怎么没贼呀?没贼谁把我包袱皮给偷走了!现在说谁是贼都不合适,谁都想把经济整个拉动起来,但说房地产业是诸多相关产业的包袱皮靠谱。包袱皮被抽走、米倒地上拿不起来,连贼都要喊:有贼!

“包袱皮原理”反映出的是“支柱产业”地位与作用,它源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支柱产业。中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还是房地产业,它从投资与消费两个方向拉动经济,为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张了市场。它促进中国经济在房改后的头十二年从世界第七走到世界第二,最近十年又进一步拉大了与后面国家的距离。所以早在二十年前,国务院就接受我们房改课题组的建议,发文就把房地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有人不断指责“房地产绑架经济”!其实要说是“绑架”,不如说是“老婆绑架了老公”。自从中国经济娶了房地产这个“旺夫婆娘”,已经让国民经济持续兴旺了20多年。但无奈男人花心,总想抛弃房地产“旺夫婆娘”休妻另娶!要娶的就是“芯片高科技”。但新欢有未来效应,眼下还指望不上。所以每次赶走老婆都闹得家里经济下滑,每次暂停家暴把老婆请回来经济就复苏。

有企业家说:“如果资金不进入房地产,而是都投到制造业,中国经济早就上去了”!他恰恰说反了,许多制造业就是靠居民购房拉动起来的。制造业搞不好总拿房地产业说事,嫉恨房地产业、妖魔化房地产业,营造“人人得而诛之”的舆论氛围,这是我国独有的奇特现象。结果每次房地产低迷都拖累经济大盘,相关产业都会受到损害。就像一个人搭船出海,却总想把驾船的踹到海里去。想想你自己会怎么样?肯定就同归于尽啦。

2、传媒大亨几次“换老婆”

第二个笑话,谈谈传媒大亨默多克几次“换老婆”的事,他的经验可以送给某些人作为借鉴。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三次离婚四次结婚,每回都是先找好新人,人选落定了再与前妻分手。他1956年娶了帕特,1967年刚离婚就与安娜结婚;32年后第二次离婚仅17天就迎娶华人老婆邓文迪;2016年又跟邓文迪离婚,跟第四任老婆瑞莉·霍尔结婚。默多克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先准备好新老婆再离婚,所以至少不愁家务事没人管。可咱们这边就缺乏默多克的智慧,光想着跟“旺夫婆娘”闹离婚,却还不知道再去找谁。

中国有句调侃人的话:“老婆总是别人的好”。有人看不上本国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非说“传统的排浪式消费已经过时”,还把“排浪式消费”说成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好像老百姓买房都是因为要跟别人比阔,否则就不会有新的住房需求!还发动大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找不到。他们认定别国的支柱产业好,执意要抛弃自己的支柱产业,把别国的支柱产业拿过来,当作自己的支柱产业。他们不仅这样想,还要把这种想法说出来,编成所谓“产业战略”讲给人家听,而且持续讲、反复讲,总算让对方给听明白喽。这种无脑的表述迎来的是对手的抵触、嫉恨与打压。

其实支柱产业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各国经济本来就是“术业有专攻”。正是因为房地产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才加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使得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支柱产业的形成自有其客观原因,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现在重新认识到房地产业仍然是支柱产业,那就跟“旺夫婆娘”好好过日子吧。

3、阿凡提和他的驴

第三个笑话,讲一则阿凡提寓言:阿凡提和他的驴。说国王接到大臣建议,要把过去没能开征成的一种“人头税”下令开征,过去因为受到民众的激烈反对而没有能开征。国王问阿凡提行不行,阿凡提就给国王讲他的驴。说他前些天骑着驴过独木桥,驴蹄子不小心陷到桥上的树洞里,很费力才把蹄子拔出来。后来再过这座独木桥,这驴就小心翼翼,生怕蹄子再陷到桥上的树洞里。阿凡提对国王说,驴子尚且知道不重蹈覆辙,为什么人就记不住教训呢?国王就明白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不再提征收人头税的事情了。
现在没国王和大臣了,可记不住历史教训的人屡见不鲜。两年来又忘记了过去教训打压房地产,造成内需下滑,相关产业困难,国民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影响到居民信心和预期,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扭转过来。可见人不如驴记性好,总往同一个树洞里陷。正因如此,2006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已出现五次周期性波动。一年上涨、两年下跌,被我称为“蹦擦擦”,18年已经5轮“蹦擦擦”。现在处于第五个“擦”的第二年,又到了第六次该“蹦”起来的时候了。

现在银保监会出台金融16条扶持政策,证监会出台5条,中央财办又提出取消住房领域限制消费措施的明确政策方向。2023年房地产恢复发展是大概率事件。市场活跃起来后会不会再打压?我认为还会的,因为人们根本认识没有改变,市场活跃肯定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引发不满,加上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是“闲不住的手”。过不了两年又得重新打压房地产。

那么企业怎么办?要抓紧好时候赶紧卖房,新开工项目更要要抓紧,免得赶上后面的调控,再陷入经济下滑的陷阱里。到了明年我们再看,是不是需要再来讲“变脸”打压房地产的笑话。我可以用阿凡提的话不断告诫领导:“驴子尚且知道不重蹈覆辙,为什么人就记不住教训呢”?

4、《糊涂县官》
第四个笑话,是刘宝瑞说的相声《糊涂县官》,说这位县官不认识几个字,是花钱买官上来的。一天提审案子,原告叫“金止未”,被告叫“郁卞丢”,县官不识字,就把原告叫成“全上来”。他一叫“原告,全上来”,衙役们一听让全上来,那就全上来吧。县官挺奇怪,怎么全上来了,再叫被告吧,他叫“被告,都下去”!他把“郁卞丢”念成“都下去”了。衙役们一听说老爷不审案子啦,就推着原告被告都下去了。县官一看人怎么都走了,赶快再叫“全上来”,又全上来了,再叫“都下去”,又都下去了,来回折腾闹笑话。

房地产调控政策过分严苛层层加码,以至于前两年形成了“政策合成谬误”,搞得两年来“需求收缩、预期转弱”。我国面对的是内需不振、外需低迷,美国等国家已在把订单转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所以又到了要靠楼市内需拉动经济的时候,不再提“不以房地产业作为短期拉动经济的手段”了。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从来都是“一拥而上,一泻而下”,说不管了就什么也不再管了。现在需要过时的调控政策“都下去”,让所有阻碍房地产投资、限制住房消费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赶快“都下去”吧。

上面讲的四个笑话,是讲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认识上的反复,讲房地产周期理论与短周期波动,其中有教训也有经验。

下面讲的四个笑话:“错拔好牙”、“坐错高铁”、“最佳咖啡厅”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讲的是建立新发展模式和长期发展前景。什么是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我认为中央再三强调的“住房双轨制 租售并举”,构成了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我还是用笑话来讲吧。

5、“错拔好牙”
第五个笑话,演员马季讲过一个“错拔好牙”的笑话,说的是江湖庸医拔牙,要一块六病人还价八毛,他拿起钳子把病人的好牙给拔了。这很像近些年的房地产调控。住房体系中到底是哪颗牙有病?多年忽视保障房建设,在住房双轨制之中长期存在问题的是保障轨。

我不断呼吁恢复双轨制,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最近更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我国商品房这颗牙本来没有什么病,本来就不应该给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商品房,而是要提供保障房。糊涂牙医不去治疗病牙,却总跟好牙过不去,一颗颗地拔好牙,把商品房市场与开发企业折腾得不轻。

听说最近南方某一线城市购豪宅的居民很不满开发商降价卖房,其实问题并不出在房地产企业,而是政府前一段时间限制高端住房销售价格,非要求降价售房,让豪宅的销售价格降低,伤害了购房者的利益。为什么政府专门要降低豪宅的价格呢?因为容易体现调控成果。其实豪宅降价并不能帮助低收入家庭、青年人家庭买房,降下来他们也买不起,只能让想买豪宅还没有买的人捡个便宜。这种打压高房价实际上是在“为富人降房价”,而高收入人群不仅不需要政府帮助降房价,反而希望房价上涨让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结果这套政策两头不讨好。正确的方针应当是“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认真落实住房双轨制,特别是要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房。听说这个城市推出了6000套保障房,这当然是好事。能在提供保障房方面再次走在全国前列,那就不必再打压商品房的价格啦。

6、《坐错高铁》

第六个笑话是一个叫《坐错高铁》的网络笑话,挺像是说房地产调控。说一个姑娘上了高铁,见到自己座位上坐着一位男士。她又看看自己的票,客气地说:“先生,您坐错位置了吧?” 男士拿出车票来,厉声骂道:“你瞎了眼吗?看清楚点,这就是我的座位!” 姑娘看了骂人男士的票,低头不再做声,默默地站在后面。一会儿火车开动了,女孩轻声地对男士说:“先生,您没坐错位子,您是坐错车子了。您车票是往北去的,这趟车是往南去的”!这让这位粗鲁男士彻底傻眼了,其实只要不那么自信与固执,认真思考一下别人的提醒,或许不至于错走出去几百公里。
在多年的房地产调控中,经常可以看到调控“调反方向”的笑话。例如,都知道疫情造成外需减退,需要内需拉动经济,他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限制房地产和居民购房消费;再例如,都知道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供不应求,但每到房价上涨,他都要减少供给,包括减少土地供应、收紧贷款,反而减少了房屋供应量,后果当然是“房价越调越涨”。不过每当调控调反了方向,我从来都是及时提醒、苦口婆心规劝,不像那位被人骂了的姑娘,憋到高铁开车后才提醒他。可惜我经常是白费力气,任怎么提醒非往反方向走。

再例如,国务院多次明确要求“央企国企退出竞争性房地产领域”,我也多次提醒说:央企和国企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承担保障房建设责任。而央企国企却在“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求下,纷纷涌进土地市场高价拍地,竞相推高商品房价格,恰恰与国务院要求背道而驰。现在又有人建议,由央企国企收购民营房企的商品房项目,那岂不是扩大了央企国企在商品房市场上的份额,不利于中央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吗?明明是方向又走反了!

7、《最佳咖啡厅》

第七个笑话是《最佳咖啡厅》,是我的老同学陈小鲁讲给我的,粟裕将军是他岳父,他岳母楚青也是出身望族。解放上海后,一天粟裕和他夫人在街上走着,粟裕忽然指着一家咖啡厅大声说,这家咖啡厅一定不错。楚青很是惊奇,没想到自己的丈夫还很有情调啊,她就问粟裕为什么这么说啊?粟裕将军说,只要在这个咖啡厅阳台上架几挺机关枪,就可以封锁整个街道!原来别人看好这家咖啡厅,是因为它饮品好、或者环境好、或者装修好,而粟裕将军看好这家咖啡厅,是因为它作战位置好,可以架设机关枪封锁街区。
现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人们往往看法各有不同,分歧最大的当属对商品房价格上涨的看法。美国人民看到房价上涨就高兴,因为他们的家庭财富得以升值,经济得以发展;香港特区居民在1997-2003年间面对房价六年下跌痛心疾首,大批香港中产家庭成为“负资产家庭”。直到2003年我去香港探讨收购居屋,被香港媒体称为“中房救楼市”,才促成了香港房价全面恢复,让香港经济恢复生机。然而我们两年来楼市萎缩的原因是房价下跌,专家与开发商都不说话,集体噤声,就孤零零剩下我一个人说实话。到了房价上涨时,暗自高兴不明说,有的则暴跳大骂,说房价就是被没良心的孟晓苏给说高的!

最近我讲“房改与房价上涨在第一次分配领域创造了公平,帮助持有房改房的老职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些青年人不同意,说“房价上涨没有造成共同富裕,而是拉大贫富差距”。这是看到了另一个侧面,原因是保障房多年缺位,站在这些青年人的角度看,确实是贫富差距拉大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要让商品房价格下跌,而是要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新市民、青年人家庭能够住上保障房。而且通过让他们享受一次房改政策,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8、《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八个笑话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有一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奥斯卡获奖影片,讲讲它对专家学者的影响。它们说的都是人被关押久了,就被“体制化”了,形成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中国房地产实行“限购”政策延续十二年,现在已习惯成自然,体制化了。这就让专家分析市场趋势的视野受到限制,做出的判断难以准确。当然我要首先感谢这位专家,积极参与房地产行业研究,结论不正确的原因在于数据采集和运用不准确。
比如专家称,房地产业在中国已经顶到“天花板”了。预言开发规模要降低、房企数量要萎缩减少,还说城镇化顶到天花板、人口增长顶到天花板,经济增速顶到天花板。“天花板论”传播甚广,成为唱衰中国经济的新的代表性理论。其实对国情的判断要实事求是,只有把调控政策的干扰都排除掉,还其本源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在“限购“状态下采集数据,就像是“在封了路的路上数车流、在关了门的商场数客流”,不可能看到真实的情况,也不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在长期“限购”、“限贷”政策约束下,住房需求被迫变形,供给也发生了变化。受到政策压抑的供求不是真实的反馈,依据这种数据做出的判断当然不是科学判断。

城镇化顶到“天花板”了吗?不是。新市民进城但宅基地数量并未减少,65%的城镇化率其实只有45-55%。专家说中国居民住房面积人均已41平方米,对比发达国家不低了,您首先得看懂那些数据是什么。我国那些统计数据都是房屋“建筑面积”,发达国家的数据都是房屋“使用面积”,两者之间差着大约30%。得把我国数据扣掉30%,才能跟人家的数据相比。我国房地产业沿用建筑业的“建筑面积”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中国最早的房地产企业中房公司就脱胎于建筑企业,当年国家计划就是按建筑面积下达和考核,让我们习惯于使用“建筑面积”,后来就影响到全国房地产数据体系的构建。而且沿用“建筑面积”显得数据大,容易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你看果然就蒙蔽了专家的眼睛,还真以为我国居民住房面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呢。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从房改算起至今不足24年,而看看美国房地产已经发展了246年,仍在周期性发展。美国被一些中国人胡吹为“科技立国”,其实还是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大家还记得2008年美国经济剧烈动荡,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吧?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美国楼市进入下行周期。从2012年起美国房地产恢复增长,已持续旺盛了10年,2020年房价上涨11%,2021年上涨16.9%,2022年涨幅已超过20%。因为房价上涨,美国普通人资产没有贬值还有增值,能够抵御通胀。中国房地产发展时间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怎么就说到头了呢?未来不是顶到天花板,而是发展潜力巨大。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八个笑话。2022年我曾经用一个字概括2021的房地产与金融调控,不是中央要求的“稳”,而是谬误的“谬”。中央提的要求2022年是“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本来希望到年底能拿一个“稳”字概括全年,结果没有稳住,全年持续下降。现在用哪一个字概括2022年呢?“降”字、“跌”字都可以用,我认为“变”字更好,改变的“变”,变化的“变”。2022年是“变”的一年,对房地产业的认识有改变,政策正在改变之中,市场情况也会改变。要对明年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最后我送给房地产研究人员与企业家们两句古诗,用来祝贺元旦。不少研究人员与我一起,坚持呼吁房地产政策理性回归,历时经年终有所成,我送上宋代诗人王令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再送给在逆境中坚守的企业家们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本文源自风财讯,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